前段时间,A股“园林第一股”——东方园林最新一次减持公告显示,何巧女持有东方园林8.48亿股,累计质押8.47亿股,占持有股票的99.804%。
如果何巧女未履行偿债义务,中信证券、平安证券等质权人已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排除将何巧女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票进行强制平仓。
这意味着,曾经的“浙江女首富”,其身家大概率将被清零。
昔日叱咤A股的女首富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
【如何创业,请关注创业信息网】
世界变化太快
时间回到2018年9月4日,入秋的北京天气渐凉,在央行、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面对央行行长易纲、众多金融大佬,身材娇小但气场一米八的何巧女语速极快地说:
“现在民营企业太难了,如果易纲行长给我批准一个银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业于血泊之中,一个一个地救。”
严肃紧张的会上,这种方式的慷慨直言带有一丝幽默的味道,全场哄然大笑。
但笑声掩盖不了何巧女的窘迫——她的东方园林已深陷债务危机数月,急需输血。
这其实颇让当时关注东方园林的人士感到惊讶,要知道,在这之前的三年,东方园林发展势头相当猛,无论业绩还是股价都一路走高,乘着这样的大势,何巧女在2017年以300亿的身价成为浙江女首富。
然而,正应了一句话,世界变化过快,一个事物还没过期,就先过时了。
让东方园林“速朽”的是一个我们陌生又熟悉的词“流动性危机”,简单来说就是账上能拿得出手的钱不多(即便净资产很多),而从外界又融不到钱,弹尽粮绝。
苏宁、怡亚通、北大方正等,也都是因为这个突然被点了死穴。
他们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根源各有不同,单从东方园林来看,虽然与当时国家去杠杆,清查地方影子金融机构和政府债有关,但主因恐怕还是东方园林牢牢把自己跟PPP项目(指政府跟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后面具体解释这个)绑在一起,犹如坐上了一列疾驰的、刹不住的过山车。
在发表了开头那番言论一个多月之后,监管层出于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召集众多国有金融机构,缓解了东方园林等企业资金方面的困局。
然而,又三年过去了,东方园林还是没走出债务泥潭,何巧女的财富也大概率将被清零。
她此时或许应该知道,一个企业不是那么容易救起来的。
初尝创业磨难多
跟众多发迹于90年代的大佬一样,在坐上“园林女王”的宝座之前,何巧女也经历了“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大起大落”等情节,其中包含着勇气、机敏、韧性,当然,在那样的时代大潮助推下,运气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她出生于浙江武义的农民家庭,幼时生活艰辛,家里7个人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父亲开始经营花卉苗木,使他们家不但脱贫,条件还大大改善。
大概也是从那时起,何巧女就认识到了花草园林生意里的商机。
这也是为什么90年代的创业大佬大多从事的是房地产、鞋帽衣袜制造、食品加工、电器制造等行业,到了后期是因特奈特,而何巧女却别具一格地搞起了园林生意。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她84年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一个政府部门。
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让她感到枯燥乏味,她经常下班后骑着自行车逛西湖,从专业角度去审视,渐渐的,她觉得,创造更多像西湖这样的园艺美景才是她该干的事。
而随后的一件事验证了搞花草园林不仅是她所热爱的、有专业能力的事业,而且还是能赚钱的。
这相当重要,毕竟很多人的热爱和激情就是因为缺了赚钱这一环而最终放弃了。
1990年,何巧女的父亲去北京参加一个盆景展销会,让她协助自己推销盆景,在展会上,凭着不错的英语基础,何巧女借机专门向外国人进行推销,她发现几百元一盆的盆景都能有不错的销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就大胆干了起来,先回学校租了园林系的一间温室当花房,然后南下运盆景,再以每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出租给高档酒店和写字楼。
即便到了现在,园林系毕业生如果还从事这一类工作,就业去向大多也是政府部门或者国企、央企,更不用说90年代了,几乎没有下海经商的,连高档物业也只能找到一些民工来做盆景摆放,谈不上多美观。
所以可以想象,高档物业管理者肯定愿意把相关业务交给她来做。
更何况,当时很多高档一些的酒店管理者大多来自港澳甚至国外,跟懂外语的何巧女交流起来也毫无障碍。
就这样,何巧女的生意顺利转起来了,并且很快就拿到了京广中心十几万元的订单。
京广中心是当时京城的“第一高楼”,出入者大多不是等闲之辈,给这里做绿化,示范效应极强。很多高档物业的高管纷纷找上门来,何巧女的生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越来越有底气的何巧女在92年8月成立了东方园林,还增加了鲜花租售业务,当时空运什么都不发达,得在当地种鲜花,她就在北五环的洼里乡建了一片鲜花基地。
成大事者在成功前,不仅对人性需求有一定的洞察,对人性暗区也会有一些深刻领悟。
年末,何巧女拿出3万多交给高薪聘请的一位经理,让他去购进一批嫁接鲜花,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经理以次充好,从中搞鬼,当她第二年春节到花房查看这批鲜花的情况时,发现一株都没有长出来,经理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本该是见证美好的季节,却收获了满腔愤怒。
然而,祸不单行。
为了弥补这笔钱带来的损失,她轻信了朋友说的“开铁矿赚钱快”的消息,将自己仅剩的几十万元悉数投入。
当她发现这是一个陷阱时,巨额投资已有去无回。
员工的欺骗、客户的欺骗、合作方的欺骗,瞬间把这个不足1.6的女人打得措手不及。
这种一夜清零的感觉,恐怕只有日后持有东方园林股票,从上百元跟到10块以下的股民能体会得到。
那时她觉得,全世界都在和她作对。
没过多久,债主们接踵而来,强行逼债。何巧女只能翻箱倒柜,变卖家产,全家人跟她一起还债,十几口人搬到北京一处民工聚集地住。
这样好不容易扛到大年初一,但身心憔悴的她最终还是没挺住,得了急病住进医院。
多年后,已经成为女强人,能跟董明珠谈笑风生的何巧女回忆这段往事时说:
“经过这些之后,我才感觉到,失败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吸取什么教训,而是对一个人心理的考验。”
虽然日后可能云淡风轻地提起这段至暗时刻,但在当时,这些足以压垮很多人,让人记挂起“铁饭碗”的好,找个地方赶紧上岸。
但病情稍微好转后,团队都没了的何巧女,又带领一些农民工继续了她的创业。
剧变前夜的机遇
在何巧女经历创业低谷的前后几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一波浪潮从南到北涌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商品房”这个概念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虽然当时中国主要还是以福利分房为主,但房地产已处于剧变前夜忽冷忽热的波动中。
这样的环境下,实在无法说清多少人因为房地产大发横财,潘石屹、冯仑等“万通六君子”也是在这波浪潮中掘到了第一桶金,而当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更多人一夜返贫、欲哭无泪,逃出来的很少。
相比南方诸多城市,当时京城房地产的发展要稳妥得多,主要开发项目都是外销房,就是卖给港澳台同胞及外国人的那种,比内销房略高档,连名字也很洋气,比如罗马花园。
当时外销房70%多的开发商都是港商,大部分买家也是香港人,有些人只知道北京,但没来过北京,就稀里糊涂买了,偶尔来北京看看自己房子,有的甚至逛了一圈没找到自己房子就匆匆回去了。
究其原因,90年代初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巅峰,拥有巨量资本,而内地发展基础日渐坚实,自然成了资本聚集地。
80年代主要是中小型港资在东南沿海投资一些加工制造业;到了90年代,香港大型财团开始涌入,主要瞄准的是房地产、零售、基础设施、金融等耗钱多,回报大的领域。
在这波港资中,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随大潮进入了内地,那就是李嘉诚和他如日中天的长和系。
嗅觉敏锐的“李超人”沉得住气,80年代时来内地考察后决定再观望一番,随后去欧洲抄底通讯和能源,时机成熟后,李超人开始放手“撒鹰”,与新鸿基、新世界、恒基兆业大举投资内地。
房地产看似跟何巧女无甚关联,却在时代的洪流里兜兜转转,最终左右了她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
其实当时还有一件引发了广泛关注的事,这事当时看起来跟普通个体难扯上关系,却在日后深刻影响着每个国人,更是让何巧女深陷其中——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财权上升,行政权下放,之后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开始变相融资,其中就包括一种叫PPP的融资模式。
一战成名开局面
1993年,北京开始出现多个拔地而起的外销楼盘。
何巧女觉得,这样高档的楼盘不配一些高质量的景观,始终是有所欠缺的,她再次看到了商机。
契机也很快来了,何巧女曾经种过花的洼里乡正在建设高档外销房御园别墅,需要配套绿化,曾打过交道的乡政府书记想到了她,把这个项目交给了她来做。
当年在这里种花不成,没想到却悄悄埋下了这样一笔。
但当时东方园林只是一家小公司,主业还是植物租摆,如果做这个项目,就得把有限资源集中起来。
从劫难中一路走过来的何巧女此时已颇有一番魄力,她认准了房地产兴起的大趋势,果断停掉了租摆业务,集中优势力量去做御园别墅。
接下来,她就死磕这个项目,整天守在工地,甚至走进别墅,从每个窗户看出去,一板一眼地指挥屋外的工人们,力求让窗户外的风景达到最美。
其结果是,御园别墅一开盘,便引起了京城轰动,跟当初京广中心的带动作用一样,何巧女打造的绿化景观也成了一大看点。
何巧女就这样搭上了房地产这艘即将开动的巨舰。
人生充满了玄妙,有时对人连续暴击,有时又把幸运倾囊相授。所以俗语说的好,能扛多大的难,就能成多大的事。
97年下半年,何巧女经人介绍拜访了一个叫陈悦明的地产设计师,三年前,陈带着团队从香港来到北京,他是李嘉诚的爱将,来这里主要为了筹办长实集团的东方广场项目。东方广场是当时长实在国内的最大项目,位于长安街边上。
陈对园林工程的要求较高,一般的设计打动不了他,但在双方的洽谈中,何巧女以往服务高端的经验,以及专业的设计理念打动了陈悦明,最终让她拿到了这个项目。
能被李超人的爱将认可,并从他那赚到钱,算是搞定了房地产中的头部,腰部、尾部就顺带着都被征服了,这成为何巧女事业的重要分水岭。
此后,她的东方园林在房地产圈子里名声陡增,很多阔气的地产老板都来找她谈业务,希望她来给自家的项目增加点底蕴,当然,也顺便抬高下价格。
当时北京重要的外销楼盘园林,几乎都被她承包了。
拼尽全力谋上市
公司做起来后,何巧女谋划的就是上市。
90年代末,随着香港创业板落地,“大陆创业板呼之欲出”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引发一大批渴望上市的民营企业的集体狂热。
何巧女也不例外,因为这是筹集园林产业化所需资金的最好途径。激动的她联系了好几家券商,当时每一家券商手上都有很多企业在排队。
她计划着,最晚到2003年底,东方园林就应该能在创业板上市。
何巧女着实做了大量的准备,比如开启扩张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设计师,选送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就等公司上市后,开启园林产业化。
到2003年,短短两年时间,东方园林已在全国12个省市开出分公司,承接了80多个项目,员工迅速扩张到700多人,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迅速膨胀起来。
然而,创业板却难产了。缘由是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国内股市频传丑闻,推出创业板的形势急转直下,监管层对创业板态度变得谨慎。
这团急速膨胀的雪球狠狠地撞上了一堵严实的墙。
这就尴尬了,先前一顿猛虎操作瞬间化为了寂寞,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变成危机,过度扩张引发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暴露了出来,最致命的就是项目垫资很难及时收回。
园林项目的特点就是预付款很少,大多数项目都需要园林企业自己先垫资,而东方园林在全国各地有80多个项目,面对着各色各样的房地产商,有的是故意拖欠工程款,有的暂时没钱。
“流动性危机”的凛凛寒风让何巧女顿感心惊。但这次她没有方寸大乱。
她马上宣布东方园林实施战略收缩,撤掉全国各地12家分公司,无力完成的合同立即终止。
但这样下来,再次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崩塌。
收缩战略刚一宣布,她以期权激励吸引而来的管理团队几乎在瞬间土崩瓦解,各分公司的老总,不少带着公司的合同另立山头,还有人拿着公司的资料威胁何巧女。
其中不少人曾是何巧女最信任的人。
此时的东方园林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东方园林有大量的半完工的工程需要清算并赔付,对于已经完成的部分,客户愿意付钱就付,不愿付也只能自认倒霉。
有次,何巧女的丈夫唐凯带着清算小组飞到某市,到分公司办公室刚一落脚,只听见屋外一阵生气的吼声。还未等唐凯反应过来,十几个彪形大汉闯进门,将办公室围了个水泄不通。
原来,之前的分公司经理卷款跑路后,留下一大堆烂账和未完成的工程,客户怒不可遏,将账全部算在了清算组头上,唐凯只能硬着头皮扛下来,与团队一起向客户好言解释,请求对方的原谅与债务上的宽限。
在这些委屈甚至是屈辱中,清算组逐渐收回了东方园林几乎崩溃的扩张战线。
唯一的好消息是,何巧女几乎全盘保留了扩张时建立起来的、近100人的设计团队,这为东方园林以后的翻身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东方园林再次进入蛰伏期,何巧女亲自挂帅成立重大项目组,集中保留下来的资源,专攻500万元级以上大项目。直到2005年才缓过劲来。
转换赛道搞扩张
经过上一次劫难后,何巧女开始质疑地产景观。
她认为,房地产已经过了爆发期,而且有拖欠资金的风险,继续搞地产景观出路不大。
她看中的新出路是市政园林,是给城市搞绿化,政府来付钱。当时一直被国有园林企业垄断的市政园林,已开始向民营园林企业开放。
更重要的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未来20年中国城市面积将扩大一倍,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水平,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积将留给园林绿化。
看似是一条稳妥又明朗的发展道路。然而,这里暗藏风险的问题是,同样都要垫款,房地产企业会拖欠资金,地方政府就一定不拖欠资金吗?
何巧女决定进军市政园林。
2005年秋天,苏州金鸡湖大酒店国宾馆景观工程公开招标。苏州是园林之都,金鸡湖被誉为“苏州的西湖”,国宾馆又定位于“华东的钓鱼台”,三重叠加,让这个项目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制高点”,拿下这个,就等于拿下了头部。
“打蛇打七寸”是何巧女的一贯打法,她立即拿来日本设计公司绘制的景观建筑规划图纸,抽调旗下东方利禾两个分院的院长,一起仔细研究。最终,凭借分院胡科“森林花园式酒店”的方案,东方园林拿下了这个项目。
但接下来,怎么把国宾馆打造成一座如同拙政园一样的传世之作?
何巧女开始审视园林景观建造的每一个环节。
业内的流程是,设计师做好图纸,工程师照图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设计师通常只去工地看两三次,有些甚至交付图纸后便不闻不问。
但图纸与实际存在不少差异。一般来说,工程师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临时调整,但却难以保证当初设计的艺术观赏性能呈现到位。这样的出入大概在30%左右。
于是,这30%就成为何巧女重点需要突破的。
她用物质奖励加行政命令,把呆惯了设计室的分院长胡科直接派到国宾馆的景观工地上。
胡科带着两个助理在工地上一蹲就是一年。地势该怎么塑造,树木该怎么栽种,石桥该怎么选取角度,他亲自把控着每一处细节,直到项目完工。
2006年夏天,国宾馆园林景观刚呈现,便震撼了整个华东园林界,地形、植被、湿地和石雕等各种要素穿插渐进、综合协调。
借此,东方园林在高手如云的华东业界名气大增。
随后何巧女把这次成功的经验做成SOP固定下来:
高薪请了一些既懂园林艺术又通晓园林工程的专家,再从年轻设计师中挑了一批懂工程的人,一起组成了东方园林独有的工程艺术中心,专门从事施工现场的艺术调整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
也正是凭借这一独门秘笈,东方园林在市政园林领域站稳了脚跟。
之后,东方园林又拿下了北京T3航站楼、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和北京奥运公园部分标段等项目。
渐渐地,东方园林的元气恢复了。2007年营收超过2.7亿,净利润近4000万,并在两年后正式登陆中小板,成为“中国园林第一股”。
盼了近10年的上市让东方园林突破了资源瓶颈,IPO募来8个亿,银行授信从1000多万元提高到20亿元。
弹药充足的东方园林乘胜追击,在随后不到一年时间拿下了总计高达50亿的订单。
在连续利好消息的刺激下,2010年,东方园林股价一度高到229元的“天价”,成为前所未有的两市第一高价股,彼时的茅台也才150元。
为什么会这么高?
那年3月,何巧女在出席一场活动时,没藏着掖着,直接介绍说:
“公司的项目基本都是我直接找市长要的。”
这句话让基金经理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股价也就大涨。可见东方园林在市政园林圈占得有多稳。
此后,东方园林的战略愈发大胆,不再满足于承接单个市政园林项目,开始把公司定位于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运营商。
生态系统就不只有园林了,2011年11月,东方园林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并且挖了王健林一手提拔的左膀右臂张诚出任总裁,一时震动业界。
王健林曾说真正懂商业地产的,只有5人,张诚是其中之一。
此后,东方园林还通过并购快速切入水环境治理、工业危废处置、全域旅游、土壤矿山修复、设计规划等其他领域,补齐生态系统各个板块。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018年,东方园林并购花掉的钱高达近40亿元。
说来也巧,几乎跟何巧女同时,还有一位互联网界人士也提出了要打造生态系统,那就是贾跃亭,他的乐视只比东方园林晚上市一年。
东方园林市值曾达到过惊人的600亿,乐视市值曾超过1500亿。
他们当时都财大气粗,感觉即便命运的馈赠都悄悄标好了价格,也能买得起。
不到一年危机临
不只是发展向好,政策红利让何巧女更确信了自己的选择。
2014年9月,财政部发文指出,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就是PPP。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就是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东方园林这样的社会资本部分或全部参与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主要工作;当地政府主要负责质量监管,并给企业付费,一般通过分期方式。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经常面临资金困境,相比于发债,PPP显得更有效率,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能相互监督,合理利用资金。
当时很多企业认为,PPP能让企业规模快速提升,而且稳赚不赔。但问题在于,PPP也需要企业前期垫款,如果战线太长,周期性过长,会占用大量资金,一旦得不到融资,就出现“流动性危机”。
东方园林此前跟政府的合作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何巧女也认为,只要能融到钱,就没风险。于是,东方园林开启了PPP跑马圈地模式。
在2015年到2017年的3年里,东方园林中标的PPP订单总额不断增长,从2015年的345.8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15.71亿元,PPP项目在整体业务量中超过了80%,被业界称为“PPP拿单王”。
甚至为了快速扩张,东方园林很多PPP项目在贵州、内蒙古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更容易拿到项目,但回款也存在很大风险。
但在当时,东方园林股价的日益走高掩盖了一系列风险,何巧女本人的身价不断膨胀,2017年到了300亿,成为浙江女首富。
拿单,然后并购,再融资拿单,以此来扩大规模,这种模式贯穿了东方园林那几年的发展。
当时不只是东方园林,很多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也这样搞。
在一个行业里,当大家都违背本质和初心,一门心思只想着做生意、扩规模时,无论多有价值的事业和模式都会被玩坏。
远的不说,在线教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PPP也被异化成了新的融资平台,而且比发债更隐蔽。
所以到了2017年年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PPP监管法规,多个地方的PPP项目也被叫停,银行处于观望状态,参与PPP的企业融资被抑制。
与此同时,由于地方债收紧,政府回款周期变长,2017年东方园林有16个在建PPP项目,确认的收入只有42.25亿元,收回24.86亿元,还不到总金额的60%。
已冲在风口浪尖的东方园林避无可避,股价开始下跌。
同样是在2017年,贾跃亭也陷入到了危机。
乐视的版图过于庞大,涵盖手机、金融、汽车、大屏、体育、内容、云等,变现模式又无法跑通,很快资金链断裂。
贾跃亭的山西老乡、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因为欣赏贾跃亭的“企业家精神”,在乐视网遭受困境时出手相助,斥资150多亿。
孙宏斌断然想不到,贾跃亭留下的烂坑远比想象中难收拾。
在后来的发布会上,孙宏斌哽咽落泪:
“在投资乐视之前,我这辈子已经没什么遗憾了。但在投资乐视之后,如果不把这个公司搞好,我这辈子就真的有遗憾了。”
最后,孙宏斌还是带着遗憾抽身而退。
那一刻,或许孙宏斌明白了,一个企业不是那么容易救起来的。
援手也未能纾困
凛冬将至。
何巧女或许没想到,仅仅成为女首富不到一年,东方园林就陷入到了资金极度缺乏的困境。
但她还不忘豪放地给员工鼓劲打气,在2018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她说:
“等我把千镇万村打造好了以后相当于什么?相当于10个瑞士。我们打造的花海,超过世界上所有的花海;我们打造的田园,一定要超过欧洲最美的田园;我们打造的度假农场,会超过美国所有的农场总和;我们修复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镇。”
说到这里,她提议台下的四五千名员工:“热烈鼓掌!”
据说一位从40块钱跟到东方园林10块钱的股民表示,“何巧女说这话的时候像极了贾跃亭。”
此时,贾跃亭已在8个多月之前悄然飞去了美国,至今没有回来。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
那年5月,东方园林发行规模为10亿元的公司债券,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然而,最终却遭机构抛弃,10亿元的公司债最终仅发出5000万元,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发债惨败。
曾经股价盖过茅台的东方园林,泡沫被戳破。
之后就是股价下跌,何巧女踏上四处求援之路,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虽然后来很多机构伸出了援手,包括从民生、广发等机构获得64亿授信额度,从各大金融机构那争取了缓解困局的时间,甚至从朝阳国资委那获得了支持,但东方园林始终没能被救下。
等待实干者胜利
何巧女和贾跃亭两位各自拥有一片天空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最后几年,竟然拿到了近乎相似的剧本。
其实翻开其他一些搞“猛虎扩张”的企业家,他们的经历都何其相似。
何巧女敢拼敢打,当机遇来临时,她能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而且一上来就挑最难的打,比如当初给京广中心做盆景,给东方广场做园艺,给金鸡湖大酒店国宾馆做景观工程。
她善于把自己逼入绝境后,集中优势力量攻击薄弱环节,给金鸡湖大酒店国宾馆做景观工程时,她就是专门找出了出入最大的30%,在这上面死磕,成为决胜的关键。
而一旦搞定了最难的头部,就会向下兼容,在这个行业或赛道站稳脚跟。
这些都是她非常让人敬佩的点。
但城池攻下来之后,接下来怎么经营呢?
何巧女的方法是搞增长,不断的拿单、做大、融资,贾跃亭也差不多。搞增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正常,但为什么会把企业拖垮呢?
曾看过李叫兽写的一篇文章《越想增长,越难增长的怪圈》,里面提到,曾鸣教授曾在一场活动中给出了一个观点,我觉得放在这里正合适。
曾鸣认为,要摆脱“争抢的视角”,最难的不在于方法论,而是3种“勇气”:
面向未来而非面向过去的勇气;面向用户而非计算利弊的勇气;积累价值而非抓取资源的勇气。
首先是面向未来而非面向过去。当初看到了房地产业存在的各种弊端,何巧女果断放弃了这个深耕多年的赛道,切入到了拥有更大机遇的市政园林,这是一种勇气。
但她后来却没看到不断加杠杆带来的风险,甚至在去杠杆成为一种趋势时都没有抽身的打算,沉浸在对过去模式的依赖中。
然后就是面向用户而非计算利弊。“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将企业视为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而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根本,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转向了资本的回报。
特别是当企业采取一种需要不断融资来扩张的模式时,就会更加在意自己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当时也是因为公司股价超越了茅台,何巧女搞多元化经营才有了更多底气。
这其实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短视中,正如通用汽车的CEO里克·瓦格纳的那句名言:“财务分析告诉我,早点推出一款烂车胜过晚些推出一款好车。”
如果只计较财务上的利弊得失,还怎么做出好产品?
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价值而非抓取资源。公司的项目能直接找市长要,说明这里面有很大的资源加持,但如果为了不断抓取资源,忽略了价值的创造,最后就只能是脱实向虚。
同样敢打敢拼的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在办公室挂了“赌性更坚强”5个大字,这里的赌,不是赌博的意思,说的是如果坚定一件事情,看清了方向哪怕全力以赴也要不惜代价做成的意思。
何巧女显然也有这种特质。
不过,曾毓群还挂了一幅字“溥博渊泉”。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说要像苍天那样广大无边,像无底深渊那样深厚、源远流长。诚如曾毓群所说,赌是脑力活,要有深厚的积淀才有赌的资本。
深厚的积淀,就是不断积累的价值,绝对不是抓取的资源。
宁德时代创立于2011年,彼时李嘉诚的长和系已经在地产、零售及一些半垄断行业创造了一个个所谓传奇。10年后,押注制造业进行深耕的曾毓群超过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
与此同时,闷声干事、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家越来越受到推崇,而吹牛皮、想靠资源“躺平”的商人渐渐走下神坛。
泰戈尔曾说,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我借此延伸下,商业文明的进步是很忍耐地等待着实干者的胜利。
如果何巧女未履行偿债义务,中信证券、平安证券等质权人已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排除将何巧女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票进行强制平仓。
这意味着,曾经的“浙江女首富”,其身家大概率将被清零。
昔日叱咤A股的女首富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
【如何创业,请关注创业信息网】
世界变化太快
时间回到2018年9月4日,入秋的北京天气渐凉,在央行、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面对央行行长易纲、众多金融大佬,身材娇小但气场一米八的何巧女语速极快地说:
“现在民营企业太难了,如果易纲行长给我批准一个银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业于血泊之中,一个一个地救。”
严肃紧张的会上,这种方式的慷慨直言带有一丝幽默的味道,全场哄然大笑。
但笑声掩盖不了何巧女的窘迫——她的东方园林已深陷债务危机数月,急需输血。
这其实颇让当时关注东方园林的人士感到惊讶,要知道,在这之前的三年,东方园林发展势头相当猛,无论业绩还是股价都一路走高,乘着这样的大势,何巧女在2017年以300亿的身价成为浙江女首富。
然而,正应了一句话,世界变化过快,一个事物还没过期,就先过时了。
让东方园林“速朽”的是一个我们陌生又熟悉的词“流动性危机”,简单来说就是账上能拿得出手的钱不多(即便净资产很多),而从外界又融不到钱,弹尽粮绝。
苏宁、怡亚通、北大方正等,也都是因为这个突然被点了死穴。
他们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根源各有不同,单从东方园林来看,虽然与当时国家去杠杆,清查地方影子金融机构和政府债有关,但主因恐怕还是东方园林牢牢把自己跟PPP项目(指政府跟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后面具体解释这个)绑在一起,犹如坐上了一列疾驰的、刹不住的过山车。
在发表了开头那番言论一个多月之后,监管层出于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召集众多国有金融机构,缓解了东方园林等企业资金方面的困局。
然而,又三年过去了,东方园林还是没走出债务泥潭,何巧女的财富也大概率将被清零。
她此时或许应该知道,一个企业不是那么容易救起来的。
初尝创业磨难多
跟众多发迹于90年代的大佬一样,在坐上“园林女王”的宝座之前,何巧女也经历了“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大起大落”等情节,其中包含着勇气、机敏、韧性,当然,在那样的时代大潮助推下,运气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她出生于浙江武义的农民家庭,幼时生活艰辛,家里7个人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父亲开始经营花卉苗木,使他们家不但脱贫,条件还大大改善。
大概也是从那时起,何巧女就认识到了花草园林生意里的商机。
这也是为什么90年代的创业大佬大多从事的是房地产、鞋帽衣袜制造、食品加工、电器制造等行业,到了后期是因特奈特,而何巧女却别具一格地搞起了园林生意。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她84年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一个政府部门。
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让她感到枯燥乏味,她经常下班后骑着自行车逛西湖,从专业角度去审视,渐渐的,她觉得,创造更多像西湖这样的园艺美景才是她该干的事。
而随后的一件事验证了搞花草园林不仅是她所热爱的、有专业能力的事业,而且还是能赚钱的。
这相当重要,毕竟很多人的热爱和激情就是因为缺了赚钱这一环而最终放弃了。
1990年,何巧女的父亲去北京参加一个盆景展销会,让她协助自己推销盆景,在展会上,凭着不错的英语基础,何巧女借机专门向外国人进行推销,她发现几百元一盆的盆景都能有不错的销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就大胆干了起来,先回学校租了园林系的一间温室当花房,然后南下运盆景,再以每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出租给高档酒店和写字楼。
即便到了现在,园林系毕业生如果还从事这一类工作,就业去向大多也是政府部门或者国企、央企,更不用说90年代了,几乎没有下海经商的,连高档物业也只能找到一些民工来做盆景摆放,谈不上多美观。
所以可以想象,高档物业管理者肯定愿意把相关业务交给她来做。
更何况,当时很多高档一些的酒店管理者大多来自港澳甚至国外,跟懂外语的何巧女交流起来也毫无障碍。
就这样,何巧女的生意顺利转起来了,并且很快就拿到了京广中心十几万元的订单。
京广中心是当时京城的“第一高楼”,出入者大多不是等闲之辈,给这里做绿化,示范效应极强。很多高档物业的高管纷纷找上门来,何巧女的生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越来越有底气的何巧女在92年8月成立了东方园林,还增加了鲜花租售业务,当时空运什么都不发达,得在当地种鲜花,她就在北五环的洼里乡建了一片鲜花基地。
成大事者在成功前,不仅对人性需求有一定的洞察,对人性暗区也会有一些深刻领悟。
年末,何巧女拿出3万多交给高薪聘请的一位经理,让他去购进一批嫁接鲜花,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经理以次充好,从中搞鬼,当她第二年春节到花房查看这批鲜花的情况时,发现一株都没有长出来,经理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本该是见证美好的季节,却收获了满腔愤怒。
然而,祸不单行。
为了弥补这笔钱带来的损失,她轻信了朋友说的“开铁矿赚钱快”的消息,将自己仅剩的几十万元悉数投入。
当她发现这是一个陷阱时,巨额投资已有去无回。
员工的欺骗、客户的欺骗、合作方的欺骗,瞬间把这个不足1.6的女人打得措手不及。
这种一夜清零的感觉,恐怕只有日后持有东方园林股票,从上百元跟到10块以下的股民能体会得到。
那时她觉得,全世界都在和她作对。
没过多久,债主们接踵而来,强行逼债。何巧女只能翻箱倒柜,变卖家产,全家人跟她一起还债,十几口人搬到北京一处民工聚集地住。
这样好不容易扛到大年初一,但身心憔悴的她最终还是没挺住,得了急病住进医院。
多年后,已经成为女强人,能跟董明珠谈笑风生的何巧女回忆这段往事时说:
“经过这些之后,我才感觉到,失败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吸取什么教训,而是对一个人心理的考验。”
虽然日后可能云淡风轻地提起这段至暗时刻,但在当时,这些足以压垮很多人,让人记挂起“铁饭碗”的好,找个地方赶紧上岸。
但病情稍微好转后,团队都没了的何巧女,又带领一些农民工继续了她的创业。
剧变前夜的机遇
在何巧女经历创业低谷的前后几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一波浪潮从南到北涌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商品房”这个概念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虽然当时中国主要还是以福利分房为主,但房地产已处于剧变前夜忽冷忽热的波动中。
这样的环境下,实在无法说清多少人因为房地产大发横财,潘石屹、冯仑等“万通六君子”也是在这波浪潮中掘到了第一桶金,而当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更多人一夜返贫、欲哭无泪,逃出来的很少。
相比南方诸多城市,当时京城房地产的发展要稳妥得多,主要开发项目都是外销房,就是卖给港澳台同胞及外国人的那种,比内销房略高档,连名字也很洋气,比如罗马花园。
当时外销房70%多的开发商都是港商,大部分买家也是香港人,有些人只知道北京,但没来过北京,就稀里糊涂买了,偶尔来北京看看自己房子,有的甚至逛了一圈没找到自己房子就匆匆回去了。
究其原因,90年代初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巅峰,拥有巨量资本,而内地发展基础日渐坚实,自然成了资本聚集地。
80年代主要是中小型港资在东南沿海投资一些加工制造业;到了90年代,香港大型财团开始涌入,主要瞄准的是房地产、零售、基础设施、金融等耗钱多,回报大的领域。
在这波港资中,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随大潮进入了内地,那就是李嘉诚和他如日中天的长和系。
嗅觉敏锐的“李超人”沉得住气,80年代时来内地考察后决定再观望一番,随后去欧洲抄底通讯和能源,时机成熟后,李超人开始放手“撒鹰”,与新鸿基、新世界、恒基兆业大举投资内地。
房地产看似跟何巧女无甚关联,却在时代的洪流里兜兜转转,最终左右了她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
其实当时还有一件引发了广泛关注的事,这事当时看起来跟普通个体难扯上关系,却在日后深刻影响着每个国人,更是让何巧女深陷其中——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财权上升,行政权下放,之后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开始变相融资,其中就包括一种叫PPP的融资模式。
一战成名开局面
1993年,北京开始出现多个拔地而起的外销楼盘。
何巧女觉得,这样高档的楼盘不配一些高质量的景观,始终是有所欠缺的,她再次看到了商机。
契机也很快来了,何巧女曾经种过花的洼里乡正在建设高档外销房御园别墅,需要配套绿化,曾打过交道的乡政府书记想到了她,把这个项目交给了她来做。
当年在这里种花不成,没想到却悄悄埋下了这样一笔。
但当时东方园林只是一家小公司,主业还是植物租摆,如果做这个项目,就得把有限资源集中起来。
从劫难中一路走过来的何巧女此时已颇有一番魄力,她认准了房地产兴起的大趋势,果断停掉了租摆业务,集中优势力量去做御园别墅。
接下来,她就死磕这个项目,整天守在工地,甚至走进别墅,从每个窗户看出去,一板一眼地指挥屋外的工人们,力求让窗户外的风景达到最美。
其结果是,御园别墅一开盘,便引起了京城轰动,跟当初京广中心的带动作用一样,何巧女打造的绿化景观也成了一大看点。
何巧女就这样搭上了房地产这艘即将开动的巨舰。
人生充满了玄妙,有时对人连续暴击,有时又把幸运倾囊相授。所以俗语说的好,能扛多大的难,就能成多大的事。
97年下半年,何巧女经人介绍拜访了一个叫陈悦明的地产设计师,三年前,陈带着团队从香港来到北京,他是李嘉诚的爱将,来这里主要为了筹办长实集团的东方广场项目。东方广场是当时长实在国内的最大项目,位于长安街边上。
陈对园林工程的要求较高,一般的设计打动不了他,但在双方的洽谈中,何巧女以往服务高端的经验,以及专业的设计理念打动了陈悦明,最终让她拿到了这个项目。
能被李超人的爱将认可,并从他那赚到钱,算是搞定了房地产中的头部,腰部、尾部就顺带着都被征服了,这成为何巧女事业的重要分水岭。
此后,她的东方园林在房地产圈子里名声陡增,很多阔气的地产老板都来找她谈业务,希望她来给自家的项目增加点底蕴,当然,也顺便抬高下价格。
当时北京重要的外销楼盘园林,几乎都被她承包了。
拼尽全力谋上市
公司做起来后,何巧女谋划的就是上市。
90年代末,随着香港创业板落地,“大陆创业板呼之欲出”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引发一大批渴望上市的民营企业的集体狂热。
何巧女也不例外,因为这是筹集园林产业化所需资金的最好途径。激动的她联系了好几家券商,当时每一家券商手上都有很多企业在排队。
她计划着,最晚到2003年底,东方园林就应该能在创业板上市。
何巧女着实做了大量的准备,比如开启扩张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设计师,选送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就等公司上市后,开启园林产业化。
到2003年,短短两年时间,东方园林已在全国12个省市开出分公司,承接了80多个项目,员工迅速扩张到700多人,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迅速膨胀起来。
然而,创业板却难产了。缘由是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国内股市频传丑闻,推出创业板的形势急转直下,监管层对创业板态度变得谨慎。
这团急速膨胀的雪球狠狠地撞上了一堵严实的墙。
这就尴尬了,先前一顿猛虎操作瞬间化为了寂寞,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变成危机,过度扩张引发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暴露了出来,最致命的就是项目垫资很难及时收回。
园林项目的特点就是预付款很少,大多数项目都需要园林企业自己先垫资,而东方园林在全国各地有80多个项目,面对着各色各样的房地产商,有的是故意拖欠工程款,有的暂时没钱。
“流动性危机”的凛凛寒风让何巧女顿感心惊。但这次她没有方寸大乱。
她马上宣布东方园林实施战略收缩,撤掉全国各地12家分公司,无力完成的合同立即终止。
但这样下来,再次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崩塌。
收缩战略刚一宣布,她以期权激励吸引而来的管理团队几乎在瞬间土崩瓦解,各分公司的老总,不少带着公司的合同另立山头,还有人拿着公司的资料威胁何巧女。
其中不少人曾是何巧女最信任的人。
此时的东方园林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东方园林有大量的半完工的工程需要清算并赔付,对于已经完成的部分,客户愿意付钱就付,不愿付也只能自认倒霉。
有次,何巧女的丈夫唐凯带着清算小组飞到某市,到分公司办公室刚一落脚,只听见屋外一阵生气的吼声。还未等唐凯反应过来,十几个彪形大汉闯进门,将办公室围了个水泄不通。
原来,之前的分公司经理卷款跑路后,留下一大堆烂账和未完成的工程,客户怒不可遏,将账全部算在了清算组头上,唐凯只能硬着头皮扛下来,与团队一起向客户好言解释,请求对方的原谅与债务上的宽限。
在这些委屈甚至是屈辱中,清算组逐渐收回了东方园林几乎崩溃的扩张战线。
唯一的好消息是,何巧女几乎全盘保留了扩张时建立起来的、近100人的设计团队,这为东方园林以后的翻身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东方园林再次进入蛰伏期,何巧女亲自挂帅成立重大项目组,集中保留下来的资源,专攻500万元级以上大项目。直到2005年才缓过劲来。
转换赛道搞扩张
经过上一次劫难后,何巧女开始质疑地产景观。
她认为,房地产已经过了爆发期,而且有拖欠资金的风险,继续搞地产景观出路不大。
她看中的新出路是市政园林,是给城市搞绿化,政府来付钱。当时一直被国有园林企业垄断的市政园林,已开始向民营园林企业开放。
更重要的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未来20年中国城市面积将扩大一倍,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水平,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积将留给园林绿化。
看似是一条稳妥又明朗的发展道路。然而,这里暗藏风险的问题是,同样都要垫款,房地产企业会拖欠资金,地方政府就一定不拖欠资金吗?
何巧女决定进军市政园林。
2005年秋天,苏州金鸡湖大酒店国宾馆景观工程公开招标。苏州是园林之都,金鸡湖被誉为“苏州的西湖”,国宾馆又定位于“华东的钓鱼台”,三重叠加,让这个项目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制高点”,拿下这个,就等于拿下了头部。
“打蛇打七寸”是何巧女的一贯打法,她立即拿来日本设计公司绘制的景观建筑规划图纸,抽调旗下东方利禾两个分院的院长,一起仔细研究。最终,凭借分院胡科“森林花园式酒店”的方案,东方园林拿下了这个项目。
但接下来,怎么把国宾馆打造成一座如同拙政园一样的传世之作?
何巧女开始审视园林景观建造的每一个环节。
业内的流程是,设计师做好图纸,工程师照图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设计师通常只去工地看两三次,有些甚至交付图纸后便不闻不问。
但图纸与实际存在不少差异。一般来说,工程师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临时调整,但却难以保证当初设计的艺术观赏性能呈现到位。这样的出入大概在30%左右。
于是,这30%就成为何巧女重点需要突破的。
她用物质奖励加行政命令,把呆惯了设计室的分院长胡科直接派到国宾馆的景观工地上。
胡科带着两个助理在工地上一蹲就是一年。地势该怎么塑造,树木该怎么栽种,石桥该怎么选取角度,他亲自把控着每一处细节,直到项目完工。
2006年夏天,国宾馆园林景观刚呈现,便震撼了整个华东园林界,地形、植被、湿地和石雕等各种要素穿插渐进、综合协调。
借此,东方园林在高手如云的华东业界名气大增。
随后何巧女把这次成功的经验做成SOP固定下来:
高薪请了一些既懂园林艺术又通晓园林工程的专家,再从年轻设计师中挑了一批懂工程的人,一起组成了东方园林独有的工程艺术中心,专门从事施工现场的艺术调整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
也正是凭借这一独门秘笈,东方园林在市政园林领域站稳了脚跟。
之后,东方园林又拿下了北京T3航站楼、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和北京奥运公园部分标段等项目。
渐渐地,东方园林的元气恢复了。2007年营收超过2.7亿,净利润近4000万,并在两年后正式登陆中小板,成为“中国园林第一股”。
盼了近10年的上市让东方园林突破了资源瓶颈,IPO募来8个亿,银行授信从1000多万元提高到20亿元。
弹药充足的东方园林乘胜追击,在随后不到一年时间拿下了总计高达50亿的订单。
在连续利好消息的刺激下,2010年,东方园林股价一度高到229元的“天价”,成为前所未有的两市第一高价股,彼时的茅台也才150元。
为什么会这么高?
那年3月,何巧女在出席一场活动时,没藏着掖着,直接介绍说:
“公司的项目基本都是我直接找市长要的。”
这句话让基金经理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股价也就大涨。可见东方园林在市政园林圈占得有多稳。
此后,东方园林的战略愈发大胆,不再满足于承接单个市政园林项目,开始把公司定位于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运营商。
生态系统就不只有园林了,2011年11月,东方园林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并且挖了王健林一手提拔的左膀右臂张诚出任总裁,一时震动业界。
王健林曾说真正懂商业地产的,只有5人,张诚是其中之一。
此后,东方园林还通过并购快速切入水环境治理、工业危废处置、全域旅游、土壤矿山修复、设计规划等其他领域,补齐生态系统各个板块。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018年,东方园林并购花掉的钱高达近40亿元。
说来也巧,几乎跟何巧女同时,还有一位互联网界人士也提出了要打造生态系统,那就是贾跃亭,他的乐视只比东方园林晚上市一年。
东方园林市值曾达到过惊人的600亿,乐视市值曾超过1500亿。
他们当时都财大气粗,感觉即便命运的馈赠都悄悄标好了价格,也能买得起。
不到一年危机临
不只是发展向好,政策红利让何巧女更确信了自己的选择。
2014年9月,财政部发文指出,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就是PPP。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就是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东方园林这样的社会资本部分或全部参与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主要工作;当地政府主要负责质量监管,并给企业付费,一般通过分期方式。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经常面临资金困境,相比于发债,PPP显得更有效率,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能相互监督,合理利用资金。
当时很多企业认为,PPP能让企业规模快速提升,而且稳赚不赔。但问题在于,PPP也需要企业前期垫款,如果战线太长,周期性过长,会占用大量资金,一旦得不到融资,就出现“流动性危机”。
东方园林此前跟政府的合作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何巧女也认为,只要能融到钱,就没风险。于是,东方园林开启了PPP跑马圈地模式。
在2015年到2017年的3年里,东方园林中标的PPP订单总额不断增长,从2015年的345.8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15.71亿元,PPP项目在整体业务量中超过了80%,被业界称为“PPP拿单王”。
甚至为了快速扩张,东方园林很多PPP项目在贵州、内蒙古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更容易拿到项目,但回款也存在很大风险。
但在当时,东方园林股价的日益走高掩盖了一系列风险,何巧女本人的身价不断膨胀,2017年到了300亿,成为浙江女首富。
拿单,然后并购,再融资拿单,以此来扩大规模,这种模式贯穿了东方园林那几年的发展。
当时不只是东方园林,很多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也这样搞。
在一个行业里,当大家都违背本质和初心,一门心思只想着做生意、扩规模时,无论多有价值的事业和模式都会被玩坏。
远的不说,在线教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PPP也被异化成了新的融资平台,而且比发债更隐蔽。
所以到了2017年年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PPP监管法规,多个地方的PPP项目也被叫停,银行处于观望状态,参与PPP的企业融资被抑制。
与此同时,由于地方债收紧,政府回款周期变长,2017年东方园林有16个在建PPP项目,确认的收入只有42.25亿元,收回24.86亿元,还不到总金额的60%。
已冲在风口浪尖的东方园林避无可避,股价开始下跌。
同样是在2017年,贾跃亭也陷入到了危机。
乐视的版图过于庞大,涵盖手机、金融、汽车、大屏、体育、内容、云等,变现模式又无法跑通,很快资金链断裂。
贾跃亭的山西老乡、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因为欣赏贾跃亭的“企业家精神”,在乐视网遭受困境时出手相助,斥资150多亿。
孙宏斌断然想不到,贾跃亭留下的烂坑远比想象中难收拾。
在后来的发布会上,孙宏斌哽咽落泪:
“在投资乐视之前,我这辈子已经没什么遗憾了。但在投资乐视之后,如果不把这个公司搞好,我这辈子就真的有遗憾了。”
最后,孙宏斌还是带着遗憾抽身而退。
那一刻,或许孙宏斌明白了,一个企业不是那么容易救起来的。
援手也未能纾困
凛冬将至。
何巧女或许没想到,仅仅成为女首富不到一年,东方园林就陷入到了资金极度缺乏的困境。
但她还不忘豪放地给员工鼓劲打气,在2018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她说:
“等我把千镇万村打造好了以后相当于什么?相当于10个瑞士。我们打造的花海,超过世界上所有的花海;我们打造的田园,一定要超过欧洲最美的田园;我们打造的度假农场,会超过美国所有的农场总和;我们修复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镇。”
说到这里,她提议台下的四五千名员工:“热烈鼓掌!”
据说一位从40块钱跟到东方园林10块钱的股民表示,“何巧女说这话的时候像极了贾跃亭。”
此时,贾跃亭已在8个多月之前悄然飞去了美国,至今没有回来。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
那年5月,东方园林发行规模为10亿元的公司债券,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然而,最终却遭机构抛弃,10亿元的公司债最终仅发出5000万元,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发债惨败。
曾经股价盖过茅台的东方园林,泡沫被戳破。
之后就是股价下跌,何巧女踏上四处求援之路,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虽然后来很多机构伸出了援手,包括从民生、广发等机构获得64亿授信额度,从各大金融机构那争取了缓解困局的时间,甚至从朝阳国资委那获得了支持,但东方园林始终没能被救下。
等待实干者胜利
何巧女和贾跃亭两位各自拥有一片天空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最后几年,竟然拿到了近乎相似的剧本。
其实翻开其他一些搞“猛虎扩张”的企业家,他们的经历都何其相似。
何巧女敢拼敢打,当机遇来临时,她能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而且一上来就挑最难的打,比如当初给京广中心做盆景,给东方广场做园艺,给金鸡湖大酒店国宾馆做景观工程。
她善于把自己逼入绝境后,集中优势力量攻击薄弱环节,给金鸡湖大酒店国宾馆做景观工程时,她就是专门找出了出入最大的30%,在这上面死磕,成为决胜的关键。
而一旦搞定了最难的头部,就会向下兼容,在这个行业或赛道站稳脚跟。
这些都是她非常让人敬佩的点。
但城池攻下来之后,接下来怎么经营呢?
何巧女的方法是搞增长,不断的拿单、做大、融资,贾跃亭也差不多。搞增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正常,但为什么会把企业拖垮呢?
曾看过李叫兽写的一篇文章《越想增长,越难增长的怪圈》,里面提到,曾鸣教授曾在一场活动中给出了一个观点,我觉得放在这里正合适。
曾鸣认为,要摆脱“争抢的视角”,最难的不在于方法论,而是3种“勇气”:
面向未来而非面向过去的勇气;面向用户而非计算利弊的勇气;积累价值而非抓取资源的勇气。
首先是面向未来而非面向过去。当初看到了房地产业存在的各种弊端,何巧女果断放弃了这个深耕多年的赛道,切入到了拥有更大机遇的市政园林,这是一种勇气。
但她后来却没看到不断加杠杆带来的风险,甚至在去杠杆成为一种趋势时都没有抽身的打算,沉浸在对过去模式的依赖中。
然后就是面向用户而非计算利弊。“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将企业视为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而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根本,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转向了资本的回报。
特别是当企业采取一种需要不断融资来扩张的模式时,就会更加在意自己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当时也是因为公司股价超越了茅台,何巧女搞多元化经营才有了更多底气。
这其实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短视中,正如通用汽车的CEO里克·瓦格纳的那句名言:“财务分析告诉我,早点推出一款烂车胜过晚些推出一款好车。”
如果只计较财务上的利弊得失,还怎么做出好产品?
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价值而非抓取资源。公司的项目能直接找市长要,说明这里面有很大的资源加持,但如果为了不断抓取资源,忽略了价值的创造,最后就只能是脱实向虚。
同样敢打敢拼的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在办公室挂了“赌性更坚强”5个大字,这里的赌,不是赌博的意思,说的是如果坚定一件事情,看清了方向哪怕全力以赴也要不惜代价做成的意思。
何巧女显然也有这种特质。
不过,曾毓群还挂了一幅字“溥博渊泉”。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说要像苍天那样广大无边,像无底深渊那样深厚、源远流长。诚如曾毓群所说,赌是脑力活,要有深厚的积淀才有赌的资本。
深厚的积淀,就是不断积累的价值,绝对不是抓取的资源。
宁德时代创立于2011年,彼时李嘉诚的长和系已经在地产、零售及一些半垄断行业创造了一个个所谓传奇。10年后,押注制造业进行深耕的曾毓群超过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
与此同时,闷声干事、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家越来越受到推崇,而吹牛皮、想靠资源“躺平”的商人渐渐走下神坛。
泰戈尔曾说,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我借此延伸下,商业文明的进步是很忍耐地等待着实干者的胜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