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分析 » 独角兽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分析 » 独角兽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独角兽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yang.z 创业案例分析 2024年7月10日 51 0 条评论
  为什么中国企业服务赛道鲜见独角兽?
  
  这是个有趣的悖论。从理论上看,中国并不缺少企服赛道成长的土壤。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存续企业主体已达到4457万家,这一数字在2023年预计将会增长到4830万。在营企业稳步增长的背后,中国也掀起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
  
  但相比大洋对岸的如火如荼,中国企服的硕果寥寥。
  
  据创业邦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7月起到2021年6月为止,全球有67家互联网与服务企业估值突破10亿美元,占到了全球新增独角兽企业的34.5%,成为仅次于金融科技的第二大赛道。只不过,67家企服新星绝大部分国籍仍是美国。
  
  理论和现实的不一致,值得我们深思。中美两国固然在营商环境和市场需求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在中国的沃土之上,成长出本土化的企业服务明星。
  
  今年10月,在线协作平台蓝湖宣布完成由GGV纪源资本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跟投的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融资完成后,蓝湖作为云软件的中国代表之一,晋身独角兽行列。
  
  蓝湖最初的业务形态是产品文档和设计图的共享协作平台,为UI设计师、产品经理等人群提供文档和设计图管理服务,帮助团队提高沟通效率以及工作效率。
  
  根据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资本对蓝湖的青睐不难理解:目前,蓝湖在互联网行业Top 100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8%,产品被超过50万支数字产品团队采用。
  
  在收获如此成绩的背后,蓝湖却一直保持低调的姿态。据蓝湖CEO任洋辉介绍,公司一直以来都是PLG(Product Led Growth,即产品驱动增长)模式的践行者,专注于用户体验优化和产品打磨。
  
  换句话说,蓝湖更像是在用To C互联网业务模式,在To B端自下向上形成影响力。
  
  业务和模式都与众不同,却成了从中国土壤中率先孕育的独角兽。作为范本,蓝湖的成长背景,或许能为中国的企服赛道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用To C的方式做To B
  
  与业务专注于销售支持、人力资源管理、OA系统等其他企服公司不同,蓝湖选择了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也就是说,产品开发和迭代核心需求,更多来自一线的产品团队,而非企业的组织采购。
  
  以蓝湖上线的1.0版为例。和今天协作平台的形态不同,独角兽当年迈出的第一步只是一个网页端的小应用——它是云端切图标注工具,方便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将设计方案转化成开发文档,交付给前端工程师。
  
  这个功能在当时大幅提升了产品经理与设计师的沟通效率。产品经理在做原型图时,需要借助Axure一类的原型设计工具,设计师们查看原型时需要下载安装同样的工具。蓝湖上线后,将原型图和设计图放在同一个界面,只需通过链接就可分享和查看,评论还可实时通知团队成员,做到实时沟通。
  
  除了帮产品经理“减负”,蓝湖也赢得了UI设计师们的好感。一般而言,UI设计师完成界面设计之后,还需要通过Photoshop标注设计图中的所有图形元素,以便于前端工程师根据标注开发还原设计图。这往往会占用一个设计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不过,只做一个能标注、能切图的网页端应用,并不是蓝湖最初的目标。“标注和切图只是蓝湖最初的产品验证。”蓝湖产品负责人杨金威向创业邦介绍。在当时,团队就已经瞄准了产品设计协作平台方向。
  
  “通过这两个工具,我们发现企业在产研环节是乐于将本地数据存放到云上的。”杨金威表示,数据上了云,包括协作在内的很多事情才会成为可能。
  
  通观蓝湖的产品演变,你会发现构成今日协作平台的种种功能,也是建立在相同的逻辑基础上。目的只有一个:让研发团队使用这个平台时,感到足够爽。
  
  “作为创造工具,能够帮助用户高效产出,带来工作成就感,这是关键因素。”作为产品团队的负责人,杨金威本人对工具用起来是否“趁手”的要求极高,而对工具效率的要求,在新的产品研发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无论设备还是软件,年轻人在工作中的选择都更倾向于自己的喜好。真正能够帮助提升效率,改善工作愉悦感的技术和工具,是能够发挥出巨大影响力的。”杨金威表示。
  
  这一思路也是PLG模式的核心:用产品力赢得口碑,在行业内被广泛应用,进而影响组织的采购决策。作为一种软件销售策略,PLG模式的历史已经十分久远。微软的Office套件,和Adobe的各种创意工具,便是云软件时代前类似模式的最佳代表。
  
  在大洋彼岸的硅谷,以Notion、Figma、Canva、GitLab等为代表的云软件公司,早已因为通过PLG模式获得的高速增长,让企服赛道成为孕育美国独角兽企业的摇篮。
  
  但在中国,PLG模式因为营销成本低,增长速度高,更多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成长期中,被面向C端的产品和服务普遍采用。而在高度依赖销售团队拓展业务的B端企业里,PLG模式看上去仍然是一种新鲜事物。
  
  如何赢得50万团队
  
  纵然PLG模式有着种种好处,但这一模式对产品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发展To B业务时用了很多To C的经验和实践。但采用这种方式来满足B端需求,挑战性会更高。”杨金威对创业邦介绍,由于二者在决策链上存在本质性的不同,面向企业用户时,公司需要做更多的功课。
  
  以蓝湖典型的协作场景为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虚拟的会议室,其中的核心是一张通过软件界面实现的设计台。台面上摆放着产品经理给出的原型图,与UI设计师确定的界面方案和图形元素。前端工程师对研发需求一目了然,并在“台面上”展现出了调试后的产品效果。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虚拟会议室中进行的一切,和普通线下产品会议讨论的内容别无二致。但不同的是,原型、设计、代码的调整,并不需要口头上的讨论和沟通。各方的反馈和调整并行不悖,往往一个意见被标注不久后,便得到了修改。
  
  但能让这一场景在实际的产研流程中跑通,仅仅添加相应的功能远远不够。
  
  “挑战更多来自组织视角。”杨金威介绍,团队协作,特别是在数十人,乃至上百人规模的超大团队协作场景下,需求和体验都是面向个人的生产力工具无法覆盖到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必须加强对协同协作的理解。除了深入一线体验用户的工作流程,收集反馈外,蓝湖也经常邀请用户来到公司分享,共同交流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而在实际开发中,团队作为产品设计者,自身就在使用测试版本协同工作。
  
  久而久之,蓝湖在对用户需求的积累和理解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杨金威看来,这些经验正是公司能够基于中国市场,率先跑通PLG模式的助推器。
  
  市场反馈也证实了这点。据腾讯CDC《2021年中国UX行业互联网新型设计人才白皮书》显示,在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两大群体中,蓝湖都已经和Photoshop、Sketch、Illustrator一起成为了使用率最高的四大软件。而在产品岗位和技术开发群体中,蓝湖更是拿下了使用率第一的位置。
  
  对于公司在互联网行业中的渗透率,杨金威颇为自豪:“这意味着对新技术、新工具最感兴趣,使用度最高的核心团队和人群,已经认可我们了。”
  
  迎接万亿美元市场的未来挑战
  
  在宣布完成C+轮融资,正式步入独角兽行列的同一天,蓝湖还宣布正式推出一站式产品设计工具MasterGo。
  
  这是一个更加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品协作平台。通过MasterGo,蓝湖希望能够消除文本、设计图、代码三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成本,让产品、设计和技术之间不存在理解和沟通上的障碍——因为他们得到的反馈,都是以各自职业内的语言和逻辑实时呈现。
  
  换句话说,今天互联网上种种有关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之间闹矛盾的笑话,未来都可能因为协作平台上的智能化协同而不复存在。
  
  “在产研环节里,产品设计和上下游的联动,是产研团队摩擦最大、沟通成本最高、返工最多的环节之一。”杨金威对创业邦表示,“从业务整体角度思考,除了研发流程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之外,如何在跨职能背景下快速对齐用户需求和产品设计,将是下一步大幅提升项目团队协同效率和产品迭代效率的关键,而这也是传统项目管理难以照顾到的地方。”
  
  在杨金威看来,MasterGo也意味着蓝湖从单一产品线驱动,真正迈向了多元化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如何创业,就上创业网】
  “在蓝湖的视野里,社会和行业都需要更好的数字创造产品,但产品研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还保留着很多印刷时代流传下来的工具和工作方法。”
  
  杨金威认为,Photoshop就是这类工具的代表之一:“工具对于生产和协作效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数字化大爆发的背景下,处在核心地位的生产创造流程却仍在沿用古老的工作方式。我们判断这里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
  
  蓝湖将自己定位于数字创造经济(Digital Creation Economy),在交互工具层面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
  
  从这点上看,蓝湖所面向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万亿美元级别。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目前数字经济GDP占比为38.6%,整体规模约在5.7万亿美元上下,并且还在以9.7%的速度增长。
  
  可以预见到,下一步数字化浪潮对交互界面的需求会率先爆发。“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持续创新、创造更好产品体验和用户体验的能力会成为关键竞争力。”杨金威表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独角兽蓝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机遇?二维码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