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是今年上半年最火爆的赛道之一。其中,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案例当属刚成立一年的Cider在6月初完成的2200万美元A轮融资。
融资的领投方之一是大名鼎鼎的美国风投A16Z,另一家是俄罗斯的DST。去年,A16Z与IDG资本刚刚完成对Cider的种子轮投资。
这应该是A16Z首次投资一家中国的创业公司,它的意义也许要过几年才能浮现。
在中国创投圈,A16Z的创始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霍罗威茨(Ben Horowitz)几乎都算是神一样的存在。
安德森是美国最早的浏览器开发者,属于技术神童一类,后来创办了有“互联网缔造者”之称的网景。霍洛维茨则是管理天才。他的创业血泪史《创业维艰》据说在中国的读者比美国还多。
一位了解这笔投资的人士说,Cider属于美国投资人比较熟悉的DTC(直接面对消费者)范畴,模式可以概括为“聚合了全球工厂的线上商场”。另外,快时尚行业是污染大户,而Cider的一个卖点正是“对环保有所承诺”。
【如何创业,请关注创业信息网】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三件事情:
1. A16Z能屡屡押中独角兽,背后的创始人有多牛?
2.A16Z有三分之二的员工做跟投资“不相关”的事,为什么?
3.A16Z的营销有多嚣张?
A16Z:硅谷近十年最大的投资神话
A16Z成立于2009年,虽然两位创始人之前都有显赫的连续创业和天使投资背景,但谁也没想到,这支初始规模只有3亿美元的基金,能够几年一个大台阶,迅速跻身行业头部。
根据研究机构Crunchbase的数据,12年来,A16Z一共投资564家公司(出手1000次),退出160家。投资/退出比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头部中的头部”。
在A16Z的退出名单中,超级独角兽云集,包括Facebook、Skype、Airbnb、Pinterest、Coinbase和Slack。在长长的待退出名单中,赫然在列的有自种子轮就参与的Stripe(美国支付宝,估值近千亿美元),红得发紫的Clubhouse,以及一大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项目。
论投中独角兽的比例,A16Z也是“明星中的明星”。
A16Z的官网显示,目前基金管理的总规模为188亿美元。对于一个聚焦VC的机构来说,这一体量已经算是庞然大物,但A16Z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它的规模。无论是在营销、投后,还是打法上,它的创新都极大改变了硅谷风投业的游戏规则。
营销:不会做媒体的机构不是好VC
硅谷很多人认为,A16Z的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创新性的营销手段。它大胆改变了传统VC低调的作风,把投资机构变成数字媒体,不断制造理念,占据舆论制高点。
2011年,安德森为《华尔街日报》撰写《软件正在吞噬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当时的背景是,华尔街不看好技术公司,认为估值泡沫严重,市场随时会出现十年前那样的大崩盘。
安德森则在文章里断言,软件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公司本身就是高增长、高利润率和高护城河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未来十年,软件和数字化将会颠覆整个传统产业。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类似我们熟悉的“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安德森是写文章的高手,标题耸人听闻,结论简单粗暴。文章发表后引发了极大争议,但安德森能让批评者无从回应。比如,有人说软件无法代表物理世界,并非万能。安德森的回应:软件是物理世界的杠杆,是现代炼金术,是最接近魔法的东西。
幸运的是,后来市场的发展印证了安德森的观点。A16Z不仅因为集中投资软件公司赚的盆满钵满,而且机构也成为硅谷的思想领先者(thought leadership)。从此以后,无论A16Z说什么,都有人听。这样的话语权过去只有权威的媒体机构才会拥有。
安德森最近的一篇雄文是疫情期间写的《重建的时刻》(It Is Time to Build),主题更为宏大,涉及到美国梦的诸多方面,值得一读。
如今,A16Z已经不是安德森一个人在发声,整个机构上至合伙人,下至投资经理都在创作内容,并通过公司官网、自有媒体品牌Future,以及社交网络输出观点。
在传播渠道上,安德森认为传统媒体无知傲慢,不仅肤浅而且充满偏见,“热衷追逐负面新闻,缺乏正向引导”。因此,近几年,A16Z彻底抛弃作为渠道的传统媒体,转而主动下场,自建内容和渠道,公司内部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争当意见领袖。
最近两年创投圈比较火爆的话题,包括加密货币、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甚至硅谷要取代华尔街的预言,等等,始作俑者很多就是来自A16Z。
除了宣传理念,树立品牌,A16Z还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为被投公司站台。比如,美国目前最爆款的社交媒体是Clubhouse,A16Z从A轮一直投到C轮,安德森和霍洛维茨从一开始就进驻了平台,每周都主持节目。
A16Z颇为嚣张的的营销手法,与硅谷老派VC的习惯确实大相径庭。
一位美元基金的投资人告诉创业邦,硅谷的风投通常不会刻意做PR,老的机构自带品牌,项目来源依仗人脉网络,对外沟通的需求不大。他们奉行的策略是闷声发大财,“没有报道就是最好的报道”。即使偶尔与外界沟通,传递的信息也属于“假大空”,不涉及实质内容。“假不是蓄意欺骗,而是信息真真假假,言语不详,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位投资人说。
但从一开始,A16Z就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或许,自建媒体,高调发声正是数字时代吸引创始人和LP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方式。
A16Z的一位离职合伙人Benedict Evans在Twitter开过一句玩笑:A16Z是一家通过风投盈利的媒体公司。这句话怎么理解都很有意思。
投后管理:投资即服务
除了颠覆式的营销,A16Z的创新还体现在投后服务上。
传统上,多数创投机构的投后服务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从A16创立的第一天起,二位创始人就把为企业赋能作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
在做投资之前,安德森和霍洛维茨都是连续创业者,深知其中的辛酸苦辣。他们认为,创始人缺的主要不是钱,而是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介绍客户、引荐人才,以及提供相关的知识和IT技术。同时,创业公司也并不需要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创始人完全可以通过机构提供的帮助,成长为一名合格CEO。
因此,A16Z组建了人数远远超过投资团队的投后部门,为创始人提供360度的深度服务,而各个服务领域的管理者都是合伙人级别,这样的组织架构在硅谷风投中前所未有。
打开A16Z的官网,在“团队”一栏中,A16Z把投后服务领域称为网络(Network),其中资本网络12人、产品上市网络28人、人才网络13人,技术人才网络8人,此外还有运营、退出、监管、营销等,团队有107人之多,而投资团队只有59人。这意味着,这家投资机构的绝大多数员工都在为被投公司服务。
在合伙人层面,A16Z看重产业背景甚过金融背景,三分之二的合伙人都曾担任过企业CEO。A16Z官网宣称,公司的投后团队已经搭建了一个由1000名高管和5000名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组成的外部网络,随时听候被投公司”调遣“。
一位熟悉硅谷的投资人说,A16Z的服务类似演艺圈的经纪人模式,把创业公司当做旗下的艺人来包装推广,“一年能为被投公司组织几百场新闻发布会”。
这位投资人介绍说,A16Z提供的服务完全是免费的,这得益于他们能收取高于行业水平的管理费。关于管理费,市场上多数机构遵循的是2-20模式,即2%的管理费,20%的收益分成,但A16Z是3-30,“很大一部分管理费被用于投后团队建设,而合伙人的年薪也就30万-40万美元。”Salary.com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风投行业合伙人薪酬的中位数为37万美元。
在多数传统的机构中,投后涉及的主要是法务和财务,主要任务是保护机构自己的利益,对被投公司的服务通常是“象征性”的。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有能力的团队不需要服务,有问题的团队不值得服务。
但A16Z近十年的突飞猛进的业绩,让他们开始反思,在资本泛滥的情况下,服务也许真的就是投资的未来。
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更多的硅谷机构,包括中国领先的风投,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向真投资,真投后的方向演进。
期待更多中国故事
迄今为止,A16Z对中国创投界最大的影响还只是观念 ——霍罗威茨所著的《创业维艰》(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这本霍洛威茨个人博客内容的汇编,记录的是他硅谷20年的创业、管理和投资经历。很多创业者都熟悉全书开头的那句话:在担任CEO8年多的日子里,顺境只有3天……。
《创业维艰》2014年3月在美国上市销售,一时间好评如潮,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多时。直至今日,它在亚马逊“新经济类图书”中依然高居14位,五星好评率78%。
在首版后的次年,《创业维艰》被引入中国。当时政府刚刚发起“双创运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草根创业成为一时风尚,货真价实的创业指南非常抢手,《创业维艰》迅速成为“神书”。(当时的另一本神书是同为硅谷大佬彼得蒂尔的《从0到1》)。
还记得创业邦当年举办过创始人训练营,有一位CEO说“人生第一次看商业书看哭了”。另一位读者的评价是:“别的书都是说如何避免犯错,《创业维艰》告诉你犯了错,应该怎么办。”
遗憾的是,这本书翻译质量欠佳,读者的吐槽不少。但即便如此,在豆瓣读书上,我们还是能看到近500篇关于《创业维艰》书评,互联网上则出现了读者自发编辑的《创业维艰》经典语录,版本很多。这恐怕是对作者最高的礼赞。
在中文的语境里,创业维艰对应的下一句是守成不易。不过,人们对A16Z的期待肯定不是守业。从理念到投资,我们期待A16Z能带来更多颠覆式的创新。
融资的领投方之一是大名鼎鼎的美国风投A16Z,另一家是俄罗斯的DST。去年,A16Z与IDG资本刚刚完成对Cider的种子轮投资。
这应该是A16Z首次投资一家中国的创业公司,它的意义也许要过几年才能浮现。
在中国创投圈,A16Z的创始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霍罗威茨(Ben Horowitz)几乎都算是神一样的存在。
安德森是美国最早的浏览器开发者,属于技术神童一类,后来创办了有“互联网缔造者”之称的网景。霍洛维茨则是管理天才。他的创业血泪史《创业维艰》据说在中国的读者比美国还多。
一位了解这笔投资的人士说,Cider属于美国投资人比较熟悉的DTC(直接面对消费者)范畴,模式可以概括为“聚合了全球工厂的线上商场”。另外,快时尚行业是污染大户,而Cider的一个卖点正是“对环保有所承诺”。
【如何创业,请关注创业信息网】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三件事情:
1. A16Z能屡屡押中独角兽,背后的创始人有多牛?
2.A16Z有三分之二的员工做跟投资“不相关”的事,为什么?
3.A16Z的营销有多嚣张?
A16Z:硅谷近十年最大的投资神话
A16Z成立于2009年,虽然两位创始人之前都有显赫的连续创业和天使投资背景,但谁也没想到,这支初始规模只有3亿美元的基金,能够几年一个大台阶,迅速跻身行业头部。
根据研究机构Crunchbase的数据,12年来,A16Z一共投资564家公司(出手1000次),退出160家。投资/退出比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头部中的头部”。
在A16Z的退出名单中,超级独角兽云集,包括Facebook、Skype、Airbnb、Pinterest、Coinbase和Slack。在长长的待退出名单中,赫然在列的有自种子轮就参与的Stripe(美国支付宝,估值近千亿美元),红得发紫的Clubhouse,以及一大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项目。
论投中独角兽的比例,A16Z也是“明星中的明星”。
A16Z的官网显示,目前基金管理的总规模为188亿美元。对于一个聚焦VC的机构来说,这一体量已经算是庞然大物,但A16Z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它的规模。无论是在营销、投后,还是打法上,它的创新都极大改变了硅谷风投业的游戏规则。
营销:不会做媒体的机构不是好VC
硅谷很多人认为,A16Z的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创新性的营销手段。它大胆改变了传统VC低调的作风,把投资机构变成数字媒体,不断制造理念,占据舆论制高点。
2011年,安德森为《华尔街日报》撰写《软件正在吞噬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当时的背景是,华尔街不看好技术公司,认为估值泡沫严重,市场随时会出现十年前那样的大崩盘。
安德森则在文章里断言,软件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公司本身就是高增长、高利润率和高护城河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未来十年,软件和数字化将会颠覆整个传统产业。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类似我们熟悉的“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安德森是写文章的高手,标题耸人听闻,结论简单粗暴。文章发表后引发了极大争议,但安德森能让批评者无从回应。比如,有人说软件无法代表物理世界,并非万能。安德森的回应:软件是物理世界的杠杆,是现代炼金术,是最接近魔法的东西。
幸运的是,后来市场的发展印证了安德森的观点。A16Z不仅因为集中投资软件公司赚的盆满钵满,而且机构也成为硅谷的思想领先者(thought leadership)。从此以后,无论A16Z说什么,都有人听。这样的话语权过去只有权威的媒体机构才会拥有。
安德森最近的一篇雄文是疫情期间写的《重建的时刻》(It Is Time to Build),主题更为宏大,涉及到美国梦的诸多方面,值得一读。
如今,A16Z已经不是安德森一个人在发声,整个机构上至合伙人,下至投资经理都在创作内容,并通过公司官网、自有媒体品牌Future,以及社交网络输出观点。
在传播渠道上,安德森认为传统媒体无知傲慢,不仅肤浅而且充满偏见,“热衷追逐负面新闻,缺乏正向引导”。因此,近几年,A16Z彻底抛弃作为渠道的传统媒体,转而主动下场,自建内容和渠道,公司内部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争当意见领袖。
最近两年创投圈比较火爆的话题,包括加密货币、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甚至硅谷要取代华尔街的预言,等等,始作俑者很多就是来自A16Z。
除了宣传理念,树立品牌,A16Z还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为被投公司站台。比如,美国目前最爆款的社交媒体是Clubhouse,A16Z从A轮一直投到C轮,安德森和霍洛维茨从一开始就进驻了平台,每周都主持节目。
A16Z颇为嚣张的的营销手法,与硅谷老派VC的习惯确实大相径庭。
一位美元基金的投资人告诉创业邦,硅谷的风投通常不会刻意做PR,老的机构自带品牌,项目来源依仗人脉网络,对外沟通的需求不大。他们奉行的策略是闷声发大财,“没有报道就是最好的报道”。即使偶尔与外界沟通,传递的信息也属于“假大空”,不涉及实质内容。“假不是蓄意欺骗,而是信息真真假假,言语不详,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位投资人说。
但从一开始,A16Z就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或许,自建媒体,高调发声正是数字时代吸引创始人和LP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方式。
A16Z的一位离职合伙人Benedict Evans在Twitter开过一句玩笑:A16Z是一家通过风投盈利的媒体公司。这句话怎么理解都很有意思。
投后管理:投资即服务
除了颠覆式的营销,A16Z的创新还体现在投后服务上。
传统上,多数创投机构的投后服务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从A16创立的第一天起,二位创始人就把为企业赋能作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
在做投资之前,安德森和霍洛维茨都是连续创业者,深知其中的辛酸苦辣。他们认为,创始人缺的主要不是钱,而是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介绍客户、引荐人才,以及提供相关的知识和IT技术。同时,创业公司也并不需要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创始人完全可以通过机构提供的帮助,成长为一名合格CEO。
因此,A16Z组建了人数远远超过投资团队的投后部门,为创始人提供360度的深度服务,而各个服务领域的管理者都是合伙人级别,这样的组织架构在硅谷风投中前所未有。
打开A16Z的官网,在“团队”一栏中,A16Z把投后服务领域称为网络(Network),其中资本网络12人、产品上市网络28人、人才网络13人,技术人才网络8人,此外还有运营、退出、监管、营销等,团队有107人之多,而投资团队只有59人。这意味着,这家投资机构的绝大多数员工都在为被投公司服务。
在合伙人层面,A16Z看重产业背景甚过金融背景,三分之二的合伙人都曾担任过企业CEO。A16Z官网宣称,公司的投后团队已经搭建了一个由1000名高管和5000名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组成的外部网络,随时听候被投公司”调遣“。
一位熟悉硅谷的投资人说,A16Z的服务类似演艺圈的经纪人模式,把创业公司当做旗下的艺人来包装推广,“一年能为被投公司组织几百场新闻发布会”。
这位投资人介绍说,A16Z提供的服务完全是免费的,这得益于他们能收取高于行业水平的管理费。关于管理费,市场上多数机构遵循的是2-20模式,即2%的管理费,20%的收益分成,但A16Z是3-30,“很大一部分管理费被用于投后团队建设,而合伙人的年薪也就30万-40万美元。”Salary.com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风投行业合伙人薪酬的中位数为37万美元。
在多数传统的机构中,投后涉及的主要是法务和财务,主要任务是保护机构自己的利益,对被投公司的服务通常是“象征性”的。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有能力的团队不需要服务,有问题的团队不值得服务。
但A16Z近十年的突飞猛进的业绩,让他们开始反思,在资本泛滥的情况下,服务也许真的就是投资的未来。
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更多的硅谷机构,包括中国领先的风投,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向真投资,真投后的方向演进。
期待更多中国故事
迄今为止,A16Z对中国创投界最大的影响还只是观念 ——霍罗威茨所著的《创业维艰》(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这本霍洛威茨个人博客内容的汇编,记录的是他硅谷20年的创业、管理和投资经历。很多创业者都熟悉全书开头的那句话:在担任CEO8年多的日子里,顺境只有3天……。
《创业维艰》2014年3月在美国上市销售,一时间好评如潮,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多时。直至今日,它在亚马逊“新经济类图书”中依然高居14位,五星好评率78%。
在首版后的次年,《创业维艰》被引入中国。当时政府刚刚发起“双创运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草根创业成为一时风尚,货真价实的创业指南非常抢手,《创业维艰》迅速成为“神书”。(当时的另一本神书是同为硅谷大佬彼得蒂尔的《从0到1》)。
还记得创业邦当年举办过创始人训练营,有一位CEO说“人生第一次看商业书看哭了”。另一位读者的评价是:“别的书都是说如何避免犯错,《创业维艰》告诉你犯了错,应该怎么办。”
遗憾的是,这本书翻译质量欠佳,读者的吐槽不少。但即便如此,在豆瓣读书上,我们还是能看到近500篇关于《创业维艰》书评,互联网上则出现了读者自发编辑的《创业维艰》经典语录,版本很多。这恐怕是对作者最高的礼赞。
在中文的语境里,创业维艰对应的下一句是守成不易。不过,人们对A16Z的期待肯定不是守业。从理念到投资,我们期待A16Z能带来更多颠覆式的创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又一世界巨头将被iPhone干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