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楼市,极其聒噪。
在1.2万亿降准政策下,市场两派打得不可开交。
一派是“唱多派”,多是楼市受益者。
尤其中介大军,在朋友圈刷屏转发降准利好,摇旗喊人们上车,仿佛在冰洞中抓住救命稻草。
另一派是“泼水派”,称降准没啥卵用。
今年7月也降了,楼市照样下跌,而且这次1.2万亿,只是对了对冲马上到期9500亿的麻辣粉(MLF)。
到底谁对谁错?我先不下定论。
而是先把视角追回到2008年。
1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我们启动了著名的“四万亿计划”。
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夸张的一次放水,短短3个月,降准4次,降息5次,一夜之间各大资产价格疯涨,同时创造了数万富豪。
每一轮放水的目的都很直接,“把失速的经济列车拉回正轨”。
那么放水对楼市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纵坐标,得到下面一副图。
你会看到,每次“单纯降准”,对成交量影响并不大。
但只要是“降准+降息”,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拉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上涨。
这是因为银行突然释放巨额低息贷款到市场,货币杠杆成本低,被动产生一大波刚需购买力,同时通胀加速,投资客也在拼命借钱买资产,投资避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7月份,央行进行降准,房价为什么不涨反跌。
是因为那段时间,很多银行放款周期拉长甚至停贷,通过加点不断上调房贷利率。这属于“降准+加息”。
周期循环往复。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调整,楼市熄火,现在,大船开始转向。
根据检测,11月份全国100+个城市主流首套房贷款利率为5.69%,较10月份回落4个基点;二套房贷款利率为5.96%,较10月份回落3个基点。
各大城市放贷周期逐步恢复,房贷利率从高点逐步回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降息。
同时市场已经进入“政策底”,11月以来所有政策都在由紧向松。
在降息的节骨眼上,遇到大降准,对楼市铁定是利好的。
那么,如中介所说,接下来房价就一定会上涨吗?购房者要赶紧上车吗?
并不是。
我们需要知道“放水利好楼市”的逻辑,到底是怎么传导的。
比如老美,放水招式千奇百怪,甚至通过“直升机撒钱”的方式,直接往公民裤兜里塞钱,刺激消费。
疫情后,美国人的平均工资,甚至超过疫情前,在过去十八个月里,总拨款数高达7.1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5.22万亿人民币,放到任何国家,经济直接爆仓。
我们相对比较保守,只能通过降准来刺激经济。
通过商业银行借钱给中小微企业,然后继续向下传导至老百姓。
但这种“银行-企业-居民”的传导链条,天然存在不平衡性。
中小微企业拿到钱之后开始生产经营,老板们可以套用低息贷款,而基础员工,却无法通过降准涨薪。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不是,是社会资源偏向性匹配的结果。
换句话说,每一次降准,都是一次贫富差距的拉大。
企业如此,城市同时也呈现“梯度效应”。
降准利好的,是那些企业数量最多,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只有在这些城市,放水才能大规模创造楼市购买力。
而对于产业能力比较差的城市,即使放水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这也解释了今年年初,涨势最猛的为啥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中部大城,而那些企业比较少的城市,即使是省会,房价都是下跌的。
归根结底,就是贫富之差。
3
根据2020年国统局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张表:
这张表格里的市场主体,相当于企业数量,而“占比”,就是每100个人中,老板的数量。
深圳的市场主体是最多的,达到358.6万户,占常住人口的20%,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
今年年初,深圳就出现了放水导致楼市大热的现象,老板们想方设法从银行借钱买入房产,后来直接出台二手房指导价冻结楼市,才勉强压制住。
然而数月后的今天,周期又回来了。
数据称,11月深圳新房成交量从底部回升,共成交5644套、环比上升20%;二手房网签量2347套,环比10月份上升32%。
虽然现在二手房价格还在下跌,但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回暖迹象,现在又逢降准利好,积蓄的购买力再一次蠢蠢欲动。
其次是重庆,市场总体近300万户,总量很大,但占比不高,仅为9.3%。
这意味着重庆经济比较活跃,但贫富差距比较严重,房地产价值会持续向核心地段靠拢,再加上重庆的“强供应”属性,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在市场主体总量层面,上海、成都、广州、苏州、西安、北京、青岛、南京分别位列全国前十,降准利好明显。
而在占比上,苏州、西安、青岛、南京都是高占比城市,苏州也接近20%。
你会发现这些市场主体多的城市,大都是上半年经历房价大涨的城市,同时也是“二手房指导价”密集轰炸的区域,在政策上,被主要针对。
这次降准,就是利好对冲利空,楼市加速“触底”。
目前整个市场的恐慌,是由开发商缺钱导致的,他们在打折回血,如果遇到限价倒挂的新盘,能上就上。
至于二手房市场,出台过指导价的城市,且年中才开始下跌的,则可以继续等待,还有下调的空间,比如西安。
对了南京的二手房也有下调的空间,因为上半年涨的太多了。
4
接下来就是,我们再来看跟降准无关的城市。
在2015年的时候,我就提出了“城市分化论”,证明无产业、无人口城市,房价的不可持续性。
这些年都在日复一日的围绕着这个主题做研究,说实话有些繁累。
但事实证明,这是对的。
根据10月国统局的数据,有18个城市房价已经回落至3年之前。
这批城市分别是牡丹江、南充、安庆、太原、石家庄、贵阳、北海、哈尔滨、岳阳、常德、锦州、宜昌、呼和浩特、吉林、长春、遵义、襄阳、秦皇岛。
这些城市有的是边陲小城,有的则是省会大城,但你会发现,它们都是统一的性质,企业数量有限。
为首的牡丹江,房价已经跌至10万元,没错,是一套房10万元。
当地一些着急出手的业主,还打出“5.5万元秒售房屋”的宣传。有人还特地精算过,按照一套55平米的一居室计算,首付只需要1万元,月供204块。
你永远无法想象,未来还有多少城市像牡丹江这样,逐步鹤岗化。
哈尔滨今年也彻底慌了,在连跌数月后,前段时间,打响“救市战”,包括人才补贴购房、紧急限跌令、放松限制政策等等,楼市依然不见起色。
而河北大省会石家庄,在连续阴跌3年后,好不容易横盘稳住,结果2021年又遇到大疫情,房价再次下探,继续开启漫漫阴跌模式。
前几年在石家庄腥风血雨的炒房客,被套得死死的,站在高岗上吹冷风。
区区300公里,城市面不同,北京和石家庄的楼市,却也是云泥之别。为什么?
还是没有“增长点”。
过去,城镇化率比较低,全国各地都有买房需求,一放水,波及全国,这样的行情,将彻底成为历史。
而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房子够住了,那么放水带来的房价增长,只能是局部利好了。
在1.2万亿降准政策下,市场两派打得不可开交。
一派是“唱多派”,多是楼市受益者。
尤其中介大军,在朋友圈刷屏转发降准利好,摇旗喊人们上车,仿佛在冰洞中抓住救命稻草。
另一派是“泼水派”,称降准没啥卵用。
今年7月也降了,楼市照样下跌,而且这次1.2万亿,只是对了对冲马上到期9500亿的麻辣粉(MLF)。
到底谁对谁错?我先不下定论。
而是先把视角追回到2008年。
1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我们启动了著名的“四万亿计划”。
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夸张的一次放水,短短3个月,降准4次,降息5次,一夜之间各大资产价格疯涨,同时创造了数万富豪。
从2008年到现在为止,准确意义上,央行共启动了7轮放水。
每一轮放水的目的都很直接,“把失速的经济列车拉回正轨”。
那么放水对楼市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纵坐标,得到下面一副图。
你会看到,每次“单纯降准”,对成交量影响并不大。
但只要是“降准+降息”,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拉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上涨。
这是因为银行突然释放巨额低息贷款到市场,货币杠杆成本低,被动产生一大波刚需购买力,同时通胀加速,投资客也在拼命借钱买资产,投资避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7月份,央行进行降准,房价为什么不涨反跌。
是因为那段时间,很多银行放款周期拉长甚至停贷,通过加点不断上调房贷利率。这属于“降准+加息”。
周期循环往复。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调整,楼市熄火,现在,大船开始转向。
根据检测,11月份全国100+个城市主流首套房贷款利率为5.69%,较10月份回落4个基点;二套房贷款利率为5.96%,较10月份回落3个基点。
各大城市放贷周期逐步恢复,房贷利率从高点逐步回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降息。
同时市场已经进入“政策底”,11月以来所有政策都在由紧向松。
在降息的节骨眼上,遇到大降准,对楼市铁定是利好的。
那么,如中介所说,接下来房价就一定会上涨吗?购房者要赶紧上车吗?
并不是。
【找网上创业机会,就上创业网】
2
我们需要知道“放水利好楼市”的逻辑,到底是怎么传导的。
比如老美,放水招式千奇百怪,甚至通过“直升机撒钱”的方式,直接往公民裤兜里塞钱,刺激消费。
疫情后,美国人的平均工资,甚至超过疫情前,在过去十八个月里,总拨款数高达7.1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5.22万亿人民币,放到任何国家,经济直接爆仓。
我们相对比较保守,只能通过降准来刺激经济。
通过商业银行借钱给中小微企业,然后继续向下传导至老百姓。
但这种“银行-企业-居民”的传导链条,天然存在不平衡性。
中小微企业拿到钱之后开始生产经营,老板们可以套用低息贷款,而基础员工,却无法通过降准涨薪。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不是,是社会资源偏向性匹配的结果。
换句话说,每一次降准,都是一次贫富差距的拉大。
企业如此,城市同时也呈现“梯度效应”。
降准利好的,是那些企业数量最多,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只有在这些城市,放水才能大规模创造楼市购买力。
而对于产业能力比较差的城市,即使放水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这也解释了今年年初,涨势最猛的为啥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中部大城,而那些企业比较少的城市,即使是省会,房价都是下跌的。
归根结底,就是贫富之差。
3
根据2020年国统局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张表:
这张表格里的市场主体,相当于企业数量,而“占比”,就是每100个人中,老板的数量。
深圳的市场主体是最多的,达到358.6万户,占常住人口的20%,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
今年年初,深圳就出现了放水导致楼市大热的现象,老板们想方设法从银行借钱买入房产,后来直接出台二手房指导价冻结楼市,才勉强压制住。
然而数月后的今天,周期又回来了。
数据称,11月深圳新房成交量从底部回升,共成交5644套、环比上升20%;二手房网签量2347套,环比10月份上升32%。
虽然现在二手房价格还在下跌,但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回暖迹象,现在又逢降准利好,积蓄的购买力再一次蠢蠢欲动。
其次是重庆,市场总体近300万户,总量很大,但占比不高,仅为9.3%。
这意味着重庆经济比较活跃,但贫富差距比较严重,房地产价值会持续向核心地段靠拢,再加上重庆的“强供应”属性,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在市场主体总量层面,上海、成都、广州、苏州、西安、北京、青岛、南京分别位列全国前十,降准利好明显。
而在占比上,苏州、西安、青岛、南京都是高占比城市,苏州也接近20%。
你会发现这些市场主体多的城市,大都是上半年经历房价大涨的城市,同时也是“二手房指导价”密集轰炸的区域,在政策上,被主要针对。
这次降准,就是利好对冲利空,楼市加速“触底”。
目前整个市场的恐慌,是由开发商缺钱导致的,他们在打折回血,如果遇到限价倒挂的新盘,能上就上。
至于二手房市场,出台过指导价的城市,且年中才开始下跌的,则可以继续等待,还有下调的空间,比如西安。
对了南京的二手房也有下调的空间,因为上半年涨的太多了。
4
接下来就是,我们再来看跟降准无关的城市。
在2015年的时候,我就提出了“城市分化论”,证明无产业、无人口城市,房价的不可持续性。
这些年都在日复一日的围绕着这个主题做研究,说实话有些繁累。
但事实证明,这是对的。
根据10月国统局的数据,有18个城市房价已经回落至3年之前。
这批城市分别是牡丹江、南充、安庆、太原、石家庄、贵阳、北海、哈尔滨、岳阳、常德、锦州、宜昌、呼和浩特、吉林、长春、遵义、襄阳、秦皇岛。
这些城市有的是边陲小城,有的则是省会大城,但你会发现,它们都是统一的性质,企业数量有限。
为首的牡丹江,房价已经跌至10万元,没错,是一套房10万元。
当地一些着急出手的业主,还打出“5.5万元秒售房屋”的宣传。有人还特地精算过,按照一套55平米的一居室计算,首付只需要1万元,月供204块。
你永远无法想象,未来还有多少城市像牡丹江这样,逐步鹤岗化。
哈尔滨今年也彻底慌了,在连跌数月后,前段时间,打响“救市战”,包括人才补贴购房、紧急限跌令、放松限制政策等等,楼市依然不见起色。
而河北大省会石家庄,在连续阴跌3年后,好不容易横盘稳住,结果2021年又遇到大疫情,房价再次下探,继续开启漫漫阴跌模式。
前几年在石家庄腥风血雨的炒房客,被套得死死的,站在高岗上吹冷风。
区区300公里,城市面不同,北京和石家庄的楼市,却也是云泥之别。为什么?
还是没有“增长点”。
过去,城镇化率比较低,全国各地都有买房需求,一放水,波及全国,这样的行情,将彻底成为历史。
而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房子够住了,那么放水带来的房价增长,只能是局部利好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青瓷游戏上市后破发,后面一堆大公司看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