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在2021年12月30日成功登陆港股,造就了全球AI领域最大资金规模IPO,也成为AI(人工智能)商用迈进“深水区”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这家7岁的AI独角兽上市即大涨,截至1月10日收盘,市值已经达到2386.35亿港元。
随着消费互联网的红利见顶,产业互联网打开全新的增长空间,其中AI技术是重要的发展引擎。度过早期的喧嚣,AI技术已然涉入产业化的深水区。
这条“点金”之路接下来该怎样走,将逐渐成为千行百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港股AI第一股”商汤科技,成为了AI商用突破行业拐点的样本。
01、AI行业涉入深水区
2014年,AI模型“阿尔法狗”研究计划正式启动。随后三年间,阿尔法狗连连击败三名围棋高手樊麾、李世石和柯洁。从此,“人工智能”这四个字前所未有地被普通人所关注。
在大众从懵懂到启蒙的同时,这种原本在实验室中束之高阁的技术,逐渐蓄力商用落地。大量AI企业在这段时间成立,曾经的消费互联网巨头也纷纷筹谋布局。
伴随新玩家一同涌入市场的,是资本热钱。据智研咨询统计,2015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增至216.9亿元,同比增长52.8%。
AI何以有如此魅力,让万千投资者和创业者纷纷踏足?
答案是:百亿不过是起点,以万亿计才是人工智能未来常态。
中国互联网的前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红利期,期间BAT等企业凭借以消费者为服务中心的模式,成长为商业巨头。随着消费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被瓜分殆尽,产业互联网有望成长为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
相比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以生产者为中心、以生产活动为场景,对AI、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尤为刚需。
伴随着对产业互联网的展望,AI市场在走过早期的野蛮生长后日趋理性。
数据显示,2018年开始AI市场增速放缓。
新入局者明显更加审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业白皮书》,2019、2020两年中,全球每年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不足100家,且投融资的轮次后移趋势不断扩大。
不同于消费互联网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进入市场,并用不断迭代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物联网的业务逻辑更复杂、成本更高、规模效应却比较低,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很高的市场渗透率。
AI企业的分化也更加明显。商汤科技等国内排名前列的AI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能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部分企业则经过大浪淘沙、最终归于沉寂。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曾提出,一项新兴技术的成熟演变,需要经历科技诞生期、期望膨胀期、泡沫低谷期、稳步攀升期和生产成熟期五个阶段,这个发展历程也被称为“技术成熟度曲线”。
如果将早期AI市场的野蛮生长视为“期望膨胀期”,那么资本和企业的理性回归,意味着AI市场正处于泡沫低谷之中,静待未来的质变。
关键时刻,AI企业也面临着这个阶段的灵魂问题:如何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自己的商业化潜力?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2020年起,国内AI企业掀起一波上市热潮。上市可以让AI企业通过募资增强研发能力、提升知名度、与投资者更公开透明地对话等。
不过,多家AI企业的上市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在这种背景下,商汤科技的成功赴港上市,可以看作是在行业拐点来临前,为产业链和投资者打下的一针强心剂。
商汤科技在2021年8月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原定12月17日上市,后续尽管因为美国无端制裁而延迟,但已是2020下半年来港股上市较为迅速的企业。
在商汤科技之前,港股市场并没有AI企业上市,而且从2020下半年以来,大部分港交所上市项目已经推迟。结合上市后8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作为港股AI第一股,2000亿的商汤科技确实让整个中国AI行业看到了光明。
商汤的突围不是偶然,而是在长期的坚持中,已经积累了较为深厚产品力和技术团队,才厚积薄发。
商汤成功上市后,无论行业还是用户都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这家中国AI明星公司的“硬实力”。
上市之前,商汤科技的公开估值是77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成立的商汤科技此前已经进行了12轮融资,吸引了IDG资本、阿里巴巴等著名资本。
在本次延迟上市风波中,商汤科技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得到加强:获得上海徐汇资本、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等9家资本入驻,基石投资规模也由4.5亿美元提升到5.1亿美元。
种种资本加持背后,商汤科技拥有在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
技术与人才是一体两面,商汤科技拥有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豪华的人才团队。
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博士创业前曾先后担任微软研究院视觉计算组主任、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室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杰出学人等。
2014年初,汤晓鸥团队发布了准确率高达98.52%的人脸识别算法,超过Facebook类似算法的97.53%,在全球AI界声名鹊起。
目前,商汤科技拥有40名教授,5000多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科学家及工程师,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选人;学术研究方面,公司问鼎70多项全球竞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且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居行业领先地位。
从研发规模来看,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研发开支别为人民币8.5亿元、19.2亿元、24.5亿元及17.7亿元,累计为约70亿元。同时,商汤科技上市募集资金中,60%将用于投入研发。
从产品体系来看,商汤科技基于自研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推出面向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产品。
根据招股书,在AI模型的工业级生产过程中,行业需花费数周时间,而借助SenseCore,商汤科技的研发及工程团队可以将开发时长缩短至数小时。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已开发超过22000个用于不同应用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涉及多个垂直行业。
其中以智慧生活为例,面向智慧生活领域的SenseME软件平台、SenseMARS软件平台分别内含超过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累计赋能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从应用场景来看,以智慧城市举例,商汤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刷脸支付技术集成到超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地铁售票系统中,实现了乘客以支持非接触式快速进出站。同时,商汤创建的城市方舟作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数字操作平台之一,支持了 11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的城市管理。
反映在财务指标上,商汤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招股书显示,商汤毛利率持续攀升,由2018年的56.5%增至2019年的56.8%,2020年为70.6%,2021年上半年达到73.0%。
营收方面,商汤科技已成为亚洲软件收入最大的AI企业。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商汤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0.3亿元、34.5亿元;2021年上半年,商汤营收为16.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91.8%。
03、一场商业的成功和一次全民科普
无感通行、智能门铃、美颜相机……高大上的“AI技术”实际上早已进入普通人生活,在千行百业中应用并与大众共存。
一个新的技术的普及,其实不仅需要科学家的低头研发,一些商业事件的落地更能吸引市场和用户的关注,进而加速技术的普及和落地,最后推动技术正向的发展。
作为AI行业的明星企业,商汤成功上市,本身就身体力行地向大众说明了AI企业的实质,也反证了AI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逻辑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接受和认知。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数据,其中基于数据的训练和计算,是AI模型智能化的基石。
长期以来,在AI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消费者讨论颇多的是隐私数据的安全性。商汤科技招股书写到,SenceCore拥有“海量数据处理及数据脱敏技术”,从技术层面做出保证。
与快速迭代的消费类产品不同,AI等硬科技技术的研发和商用过程,素有高投入、长周期、高回报的特点,短时间内难以出现“爆款”。
相比消费互联网2~4年的资本回报周期,硬科技产业在开始的前5~10年都堪称“十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度过培育期后,就能迎来稳定的回报和发展。
比如国内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到其科创板上市的2020年才扭亏为盈。
硬科技投资本是一场长期主义的实践。
商汤科技的上市,将吸引一批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AI企业的运作模式,为硬科技长期发展营造更好的群众基础和土壤。
AI技术将成为驱动国家未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这已毋庸置疑。从实验室束之高阁的高精尖,到烟火生活中的背景板,AI技术已经走过很长的路,未来仍需持续地培育和转化。
时代潮头中,AI企业也在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回答着每个不同时期要回答的行业和社会命题。
以商汤科技为例,在产业转向稳步攀升期的关键时刻,登陆资本市场、公开透明地贴近投资者,既是走近市场的有效一步,也是推动民众理解AI落地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随着AI越来越多为生活赋能、人们对AI的信任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各类AI企业不断推陈出新,AI硬科技时代的蓝图将徐徐展开,“AI产业化”也将不再是梦想。
这家7岁的AI独角兽上市即大涨,截至1月10日收盘,市值已经达到2386.35亿港元。
随着消费互联网的红利见顶,产业互联网打开全新的增长空间,其中AI技术是重要的发展引擎。度过早期的喧嚣,AI技术已然涉入产业化的深水区。
这条“点金”之路接下来该怎样走,将逐渐成为千行百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港股AI第一股”商汤科技,成为了AI商用突破行业拐点的样本。
01、AI行业涉入深水区
2014年,AI模型“阿尔法狗”研究计划正式启动。随后三年间,阿尔法狗连连击败三名围棋高手樊麾、李世石和柯洁。从此,“人工智能”这四个字前所未有地被普通人所关注。
在大众从懵懂到启蒙的同时,这种原本在实验室中束之高阁的技术,逐渐蓄力商用落地。大量AI企业在这段时间成立,曾经的消费互联网巨头也纷纷筹谋布局。
伴随新玩家一同涌入市场的,是资本热钱。据智研咨询统计,2015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增至216.9亿元,同比增长52.8%。
AI何以有如此魅力,让万千投资者和创业者纷纷踏足?
答案是:百亿不过是起点,以万亿计才是人工智能未来常态。
中国互联网的前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红利期,期间BAT等企业凭借以消费者为服务中心的模式,成长为商业巨头。随着消费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被瓜分殆尽,产业互联网有望成长为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
相比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以生产者为中心、以生产活动为场景,对AI、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尤为刚需。
伴随着对产业互联网的展望,AI市场在走过早期的野蛮生长后日趋理性。
数据显示,2018年开始AI市场增速放缓。
新入局者明显更加审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业白皮书》,2019、2020两年中,全球每年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不足100家,且投融资的轮次后移趋势不断扩大。
不同于消费互联网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进入市场,并用不断迭代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物联网的业务逻辑更复杂、成本更高、规模效应却比较低,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很高的市场渗透率。
AI企业的分化也更加明显。商汤科技等国内排名前列的AI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能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部分企业则经过大浪淘沙、最终归于沉寂。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曾提出,一项新兴技术的成熟演变,需要经历科技诞生期、期望膨胀期、泡沫低谷期、稳步攀升期和生产成熟期五个阶段,这个发展历程也被称为“技术成熟度曲线”。
如果将早期AI市场的野蛮生长视为“期望膨胀期”,那么资本和企业的理性回归,意味着AI市场正处于泡沫低谷之中,静待未来的质变。
关键时刻,AI企业也面临着这个阶段的灵魂问题:如何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自己的商业化潜力?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2020年起,国内AI企业掀起一波上市热潮。上市可以让AI企业通过募资增强研发能力、提升知名度、与投资者更公开透明地对话等。
不过,多家AI企业的上市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在这种背景下,商汤科技的成功赴港上市,可以看作是在行业拐点来临前,为产业链和投资者打下的一针强心剂。
商汤科技在2021年8月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原定12月17日上市,后续尽管因为美国无端制裁而延迟,但已是2020下半年来港股上市较为迅速的企业。
在商汤科技之前,港股市场并没有AI企业上市,而且从2020下半年以来,大部分港交所上市项目已经推迟。结合上市后8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作为港股AI第一股,2000亿的商汤科技确实让整个中国AI行业看到了光明。
【找小本创业信息,就上创业网】
02、商汤突围的“硬实力”
商汤的突围不是偶然,而是在长期的坚持中,已经积累了较为深厚产品力和技术团队,才厚积薄发。
商汤成功上市后,无论行业还是用户都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这家中国AI明星公司的“硬实力”。
上市之前,商汤科技的公开估值是77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成立的商汤科技此前已经进行了12轮融资,吸引了IDG资本、阿里巴巴等著名资本。
在本次延迟上市风波中,商汤科技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得到加强:获得上海徐汇资本、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等9家资本入驻,基石投资规模也由4.5亿美元提升到5.1亿美元。
种种资本加持背后,商汤科技拥有在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
技术与人才是一体两面,商汤科技拥有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豪华的人才团队。
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博士创业前曾先后担任微软研究院视觉计算组主任、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室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杰出学人等。
2014年初,汤晓鸥团队发布了准确率高达98.52%的人脸识别算法,超过Facebook类似算法的97.53%,在全球AI界声名鹊起。
目前,商汤科技拥有40名教授,5000多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科学家及工程师,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选人;学术研究方面,公司问鼎70多项全球竞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且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居行业领先地位。
从研发规模来看,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研发开支别为人民币8.5亿元、19.2亿元、24.5亿元及17.7亿元,累计为约70亿元。同时,商汤科技上市募集资金中,60%将用于投入研发。
从产品体系来看,商汤科技基于自研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推出面向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产品。
根据招股书,在AI模型的工业级生产过程中,行业需花费数周时间,而借助SenseCore,商汤科技的研发及工程团队可以将开发时长缩短至数小时。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已开发超过22000个用于不同应用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涉及多个垂直行业。
其中以智慧生活为例,面向智慧生活领域的SenseME软件平台、SenseMARS软件平台分别内含超过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累计赋能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从应用场景来看,以智慧城市举例,商汤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刷脸支付技术集成到超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地铁售票系统中,实现了乘客以支持非接触式快速进出站。同时,商汤创建的城市方舟作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数字操作平台之一,支持了 11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的城市管理。
反映在财务指标上,商汤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招股书显示,商汤毛利率持续攀升,由2018年的56.5%增至2019年的56.8%,2020年为70.6%,2021年上半年达到73.0%。
营收方面,商汤科技已成为亚洲软件收入最大的AI企业。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商汤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0.3亿元、34.5亿元;2021年上半年,商汤营收为16.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91.8%。
03、一场商业的成功和一次全民科普
无感通行、智能门铃、美颜相机……高大上的“AI技术”实际上早已进入普通人生活,在千行百业中应用并与大众共存。
一个新的技术的普及,其实不仅需要科学家的低头研发,一些商业事件的落地更能吸引市场和用户的关注,进而加速技术的普及和落地,最后推动技术正向的发展。
作为AI行业的明星企业,商汤成功上市,本身就身体力行地向大众说明了AI企业的实质,也反证了AI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逻辑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接受和认知。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数据,其中基于数据的训练和计算,是AI模型智能化的基石。
长期以来,在AI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消费者讨论颇多的是隐私数据的安全性。商汤科技招股书写到,SenceCore拥有“海量数据处理及数据脱敏技术”,从技术层面做出保证。
与快速迭代的消费类产品不同,AI等硬科技技术的研发和商用过程,素有高投入、长周期、高回报的特点,短时间内难以出现“爆款”。
相比消费互联网2~4年的资本回报周期,硬科技产业在开始的前5~10年都堪称“十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度过培育期后,就能迎来稳定的回报和发展。
比如国内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到其科创板上市的2020年才扭亏为盈。
硬科技投资本是一场长期主义的实践。
商汤科技的上市,将吸引一批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AI企业的运作模式,为硬科技长期发展营造更好的群众基础和土壤。
AI技术将成为驱动国家未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这已毋庸置疑。从实验室束之高阁的高精尖,到烟火生活中的背景板,AI技术已经走过很长的路,未来仍需持续地培育和转化。
时代潮头中,AI企业也在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回答着每个不同时期要回答的行业和社会命题。
以商汤科技为例,在产业转向稳步攀升期的关键时刻,登陆资本市场、公开透明地贴近投资者,既是走近市场的有效一步,也是推动民众理解AI落地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随着AI越来越多为生活赋能、人们对AI的信任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各类AI企业不断推陈出新,AI硬科技时代的蓝图将徐徐展开,“AI产业化”也将不再是梦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