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看到结束的迹象,世界形势一直不停变幻。站在2021年和2022年的交界处,回望和展望多少都有点迷惘——
巨头和个体均难逃旧账,数额不断突破想象:年初,阿里巴巴因垄断被罚182.28亿元;岁末,薇娅因偷逃税被罚13.41亿元。
企业的悲欢也并不相通,有人高歌有人痛哭:宁德时代鲜花着锦,隆基股份烈火烹油;新东方艰难探索,好未来前途未卜。
风向似乎起了微妙变化,情绪悄然成为变量:鸿星尔克因为捐款换来野性消费,而联想再次饱受非议……
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并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面对“百年变局”和“三重压力”,保持清醒比任何时刻都更重要。对企业家而言,最有效的定心丸是相信未来。也只有坚信春天一定会到,才有决心和勇气扛过凛冬。
以下是对2022年的一些研判。首先是宏观层面:
疫情仍是最大变数,深远影响相关产业
2021年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全市实行封闭式管理。一座人口达1300万的特大城市,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
类似的场景并不陌生。持续了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目前来看仍没有迅速终结的迹象。继德尔塔之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让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达到2.7643亿例。
饱受冲击的餐饮业、旅游业还在等待恢复元气。2021年11月,海底捞宣布2021年年内逐渐关闭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此举与其创始人张勇此前误判形势、逆市抄底不无关系。疫情也让旅游业尤其是跨境旅游持续停摆,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全球旅游业2021年的损失大约为2万亿美元。
危机的另一面是机遇。受疫情影响,生物制药行业的需求被突然放大。胡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上,颇受市场关注的生物科技公司达31家,其中中国就占了16家,有12家是2021年亮相的新面孔,因为大家都明白,要彻底遏制疫情蔓延,疫苗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全球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在2022年实现遏制疫情蔓延的目的。但愿如张文宏医生所言:这将是我们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既下,产业的指挥棒就扬了起来。
2021年能够明显地看到,低碳、绿色产业前景大振:光伏全产业链供不应求,隆基股份成功封王;动力电池遭到全球疯抢,宁德时代市值高达1.5万亿元;清洁能源受到追捧,多家企业布局氢能,风电装机总量仍保持强劲态势——主攻风机制造的三一重能也以价格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意图打造风电领域的三一重工。
不得不提的还有新能源汽车。
202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仅为6.18%,2021年11月已达到19.5%。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2022年则能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
除了一骑绝尘的特斯拉和国产品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小米、百度和华为等巨头纷纷跨界下场。传统车企也在加快推进新能源转型的脚步,竞争愈发激烈。不过,在芯片短缺、2022年产业补贴完全退出的背景之下,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共同富裕内涵更广,社会责任尤为必要
2021年8月17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议题被提及并讨论。会议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次日,腾讯宣布追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这是腾讯继4月份投资500亿元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后的又一大手笔;9月2日,阿里巴巴跟进宣布,将投入千亿助力共同富裕。
互联网大厂的反馈可谓迅速而积极,不过也引发了共同富裕是不是“均贫富”的浮想。这种理解显然是有偏差的,因为会议同时明确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但贫富差距最易激发社会矛盾、天价薪酬会带来汹涌舆情,也是需要警惕的事实。
即使把“美团”解释为“一起更好”,王兴还是必须接受诸多监管部门的整改意见,“努力保护包括骑手在内的平台相关主体的正当权益”。对企业来说,要落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意味着996、大小周等不合理的制度将被抛弃,让员工获得应有的体恤和福利。
不应被遗忘的还有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阵地,其实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张同学的走红、农村主播的勃发,正是抖音等平台下沉的结果。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小微企业期待扶持
2021年12月6日,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唯一一家以综合物流作为主业的新央企。17天之后,又一家新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央企整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集团重组本钢……国有资本正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些缺乏发展潜力的业务将被剥离。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点名。
新建和重组都只是手段,改革的目的,是推进国企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国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不进则退,民企同样面临自我变革的压力。曾经资产过万亿的海航破产,宣告了“大而不倒”神话的终结,这无疑给某些巨头敲响了警钟。
而小微企业或将迎来更多松绑和扶助。作为解决就业的重要主体,它们关乎千万个家庭的生计,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政策优惠是应有之义。
核心科技愈发重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021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但对于手机、汽车等企业来说,仅芯片被卡脖子一项,仍是不得不继续面对的难题。“掌握核心科技”不再是一句广告语,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国家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之外,处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其实更了解产品的技术需求,也有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大疆无人机的龙头地位证明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互联网大厂如今纷纷下场自主研发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不只是避免“总惦记老百姓兜里仨瓜俩枣”的讥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接下来,是对五大具体领域的观察与分析:
互联网:强调公平竞争,重视数据安全
2021年全年,对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反垄断监管一直没有停歇。
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责令阿里巴巴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开出182.28亿元的罚单。6个月后,美团也因“二选一”行为被罚款共计34.42亿元。
2021年11月29日,微信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在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腾讯2021年12月23日宣布减持京东股份由17%降至2.3%,不再是后者第一大股东,这背后折射的都是平台经济反垄断。
可以预见,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2022年的反垄断监管仍将加强,大平台的扩张会进一步放缓。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数据安全。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上市,3天后就因网络安全审查被停止新用户注册,第5天,旗下25款APP就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下架,至今仍未恢复。
无独有偶。滴滴被审查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三家公司也遭遇网络安全审查。为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同样停止新用户注册。
互联网时代,许多科技企业都离不开数据和流量,谁的数据多、流量大,谁的市场就庞大、用户画像就精准,估值也就更高。
对这类企业的监管,首先要严格限制其数据获取的行为是否合法,其次是明确数据采集的内容是否越界,最后是保证数据信息的存放是否安全。否则,一旦外泄就是巨大的灾难。
制造业:加速数智转型,培育“专精特新”
“在数字化经济的战场里,上半场的主角是互联网公司,下半场里互联网公司要甘于做配角,积极参与到产业互联网的建设中。”这是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的表态。
2021年年初,《中国企业家》曾以连续两期封面,报道了电商巨头、制造业领军企业、科技公司对传统工厂的抢夺和改造。
在这场数智化转型的“工厂革命”中,有着浓厚制造基因、熟悉工业流程和场景的制造业企业更易抵挡外来冲击并且实现华丽转身。
2021年,制造业大热的还有“专精特新”。这个描述中小企业特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有名词,正越来越受到高层重视。
2021年年初,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为“专精特新”企业畅通了融资渠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专门提到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系列举措的背景,是制造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它本质上不是企业概念,而是产品概念。只有产品真正做到了“专精特新”,企业才可能在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防止恶化崩盘,坚定“房住不炒”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2021年12月22日晚间,恒大发布公告,表示正在调动广泛资源,努力化解集团危险。同时提醒股东和股民,在买卖其股票时“需要审慎行事”。
这段行文的确让人唏嘘。明眼人都知道,恒大的窟窿太大,纾困殊为不易。央行对其风险成因定调很明确:“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
恒大的危机其实早有征兆。同病相怜的还有四川地产一哥蓝光发展,其陨落的主因是快速扩张时疏于质量管控及城市战略布局失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享受了多年发展红利之后,房地产业终于体会到了积债难还。
作为受政策影响非常深远的行业,保持定力、关注风向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表述,都值得房地产企业细细体会。而房地产税开始改革试点,更是不可忽视的焦点。
消费:泡沫易被戳破,情绪左右购买
2021年上半年,拉面、咖啡、新烘焙、低度酒等新消费赛道,资本疯狂入局、创业公司扎堆。
但仅仅几个月时间,盛况便急转直下。大牌如完美日记、奈雪的茶、泡泡玛特等,股价相较于历史高点均发生腰斩。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认为,是消费领域的泡沫被戳破和修正,导致行业变冷、投资热度下降。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新冠疫情后居民消费意愿仍显著低于疫情之前。虽看好2022年经济增长,但从债务压力和疫情冲击的角度看,未来我国消费大概率只会延续温和修复。
都说得年轻人得天下,2021年发生的一系列品牌“翻车”、被抵制或道歉事件,再次验证情绪在年轻人的购买行为中助力不小。作为反例的是,鸿星尔克因为在河南水灾中捐赠5000万物资被网友顶上热搜,并且引发线下疯狂购买热潮,抖音直播2天“野性消费”近2亿元,值得企业的营销部门研究。
相对于线上购物的热闹非凡,曾经的家电霸主苏宁陷入严重亏损和资金链危机,创始人张近东迫不得已放弃控制权。而缺席竞争12年的国美掌门人黄光裕重出江湖,虽然动作不断,但想恢复昔日荣光殊非易事。
投资:教育回归本质,趋势决定赛道
2021年最为惨烈的赛道莫过于教培。
从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共发生230多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了惊人的超680亿元。但2021年7月24日晚间,酝酿了半年多的“双减”政策靴子落地,监管力度之强、覆盖范围之广,顿时让行业重新洗牌。教育部称,目前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逾八成。
“分手总该体面,离场未必黯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将8万套课桌椅捐给农村孩子,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在线上向2万名离职员工鞠躬致歉。
感动之余也应看到:教育的本质毕竟是育人而非生意,更不能助推焦虑和内卷。况且政策早有预警,这个结局更像是必然而非突然。睿智如曹德旺者,选择的是投资100亿元建设福耀科技大学,为制造业培养高端人才。
2021年也无疑是碳中和元年,红杉中国、高瓴资本、IDG、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都在布局,并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据统计,仅上半年碳中和一级市场的投资规模就达到了405.29亿元。
硬科技也是2021年资本市场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接纳了转道而来的资金。而Facebook改名Meta、从社交媒体转型元宇宙,更是让这一旧概念陡然升温,引来一波国内的跟随热潮。
数字经济专家于佳宁在其新作《元宇宙》一书中称:元宇宙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全真、全新的数字世界。它将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生活与社会生活、数字资产与实物资产、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五大融合,让现实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个数字世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写在最后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其实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尝试循迹既成的事实和既定的方略,管窥可能的发展方向。
2021年有一个特别的日子——12月02日。因为正反念都一样,被定义为“世界完全对称日”。它更像是一个隐喻:历史和今天互为镜像,今天和未来也互为镜像。
撕裂的应该弥合,脱缰的应该回笼。
2022,祝福企业和企业家们都能行稳致远。
巨头和个体均难逃旧账,数额不断突破想象:年初,阿里巴巴因垄断被罚182.28亿元;岁末,薇娅因偷逃税被罚13.41亿元。
企业的悲欢也并不相通,有人高歌有人痛哭:宁德时代鲜花着锦,隆基股份烈火烹油;新东方艰难探索,好未来前途未卜。
风向似乎起了微妙变化,情绪悄然成为变量:鸿星尔克因为捐款换来野性消费,而联想再次饱受非议……
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并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面对“百年变局”和“三重压力”,保持清醒比任何时刻都更重要。对企业家而言,最有效的定心丸是相信未来。也只有坚信春天一定会到,才有决心和勇气扛过凛冬。
以下是对2022年的一些研判。首先是宏观层面:
疫情仍是最大变数,深远影响相关产业
2021年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全市实行封闭式管理。一座人口达1300万的特大城市,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
类似的场景并不陌生。持续了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目前来看仍没有迅速终结的迹象。继德尔塔之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让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达到2.7643亿例。
饱受冲击的餐饮业、旅游业还在等待恢复元气。2021年11月,海底捞宣布2021年年内逐渐关闭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此举与其创始人张勇此前误判形势、逆市抄底不无关系。疫情也让旅游业尤其是跨境旅游持续停摆,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全球旅游业2021年的损失大约为2万亿美元。
危机的另一面是机遇。受疫情影响,生物制药行业的需求被突然放大。胡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上,颇受市场关注的生物科技公司达31家,其中中国就占了16家,有12家是2021年亮相的新面孔,因为大家都明白,要彻底遏制疫情蔓延,疫苗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全球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在2022年实现遏制疫情蔓延的目的。但愿如张文宏医生所言:这将是我们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
【找网上创业机会,就上创业网】
“双碳”政策持续发力,新能源板块仍看高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既下,产业的指挥棒就扬了起来。
2021年能够明显地看到,低碳、绿色产业前景大振:光伏全产业链供不应求,隆基股份成功封王;动力电池遭到全球疯抢,宁德时代市值高达1.5万亿元;清洁能源受到追捧,多家企业布局氢能,风电装机总量仍保持强劲态势——主攻风机制造的三一重能也以价格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意图打造风电领域的三一重工。
不得不提的还有新能源汽车。
202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仅为6.18%,2021年11月已达到19.5%。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2022年则能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
除了一骑绝尘的特斯拉和国产品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小米、百度和华为等巨头纷纷跨界下场。传统车企也在加快推进新能源转型的脚步,竞争愈发激烈。不过,在芯片短缺、2022年产业补贴完全退出的背景之下,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共同富裕内涵更广,社会责任尤为必要
2021年8月17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议题被提及并讨论。会议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次日,腾讯宣布追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这是腾讯继4月份投资500亿元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后的又一大手笔;9月2日,阿里巴巴跟进宣布,将投入千亿助力共同富裕。
互联网大厂的反馈可谓迅速而积极,不过也引发了共同富裕是不是“均贫富”的浮想。这种理解显然是有偏差的,因为会议同时明确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但贫富差距最易激发社会矛盾、天价薪酬会带来汹涌舆情,也是需要警惕的事实。
即使把“美团”解释为“一起更好”,王兴还是必须接受诸多监管部门的整改意见,“努力保护包括骑手在内的平台相关主体的正当权益”。对企业来说,要落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意味着996、大小周等不合理的制度将被抛弃,让员工获得应有的体恤和福利。
不应被遗忘的还有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阵地,其实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张同学的走红、农村主播的勃发,正是抖音等平台下沉的结果。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小微企业期待扶持
2021年12月6日,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唯一一家以综合物流作为主业的新央企。17天之后,又一家新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央企整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集团重组本钢……国有资本正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些缺乏发展潜力的业务将被剥离。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点名。
新建和重组都只是手段,改革的目的,是推进国企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国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不进则退,民企同样面临自我变革的压力。曾经资产过万亿的海航破产,宣告了“大而不倒”神话的终结,这无疑给某些巨头敲响了警钟。
而小微企业或将迎来更多松绑和扶助。作为解决就业的重要主体,它们关乎千万个家庭的生计,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政策优惠是应有之义。
核心科技愈发重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021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但对于手机、汽车等企业来说,仅芯片被卡脖子一项,仍是不得不继续面对的难题。“掌握核心科技”不再是一句广告语,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国家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之外,处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其实更了解产品的技术需求,也有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大疆无人机的龙头地位证明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互联网大厂如今纷纷下场自主研发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不只是避免“总惦记老百姓兜里仨瓜俩枣”的讥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接下来,是对五大具体领域的观察与分析:
互联网:强调公平竞争,重视数据安全
2021年全年,对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反垄断监管一直没有停歇。
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责令阿里巴巴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开出182.28亿元的罚单。6个月后,美团也因“二选一”行为被罚款共计34.42亿元。
2021年11月29日,微信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在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腾讯2021年12月23日宣布减持京东股份由17%降至2.3%,不再是后者第一大股东,这背后折射的都是平台经济反垄断。
可以预见,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2022年的反垄断监管仍将加强,大平台的扩张会进一步放缓。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数据安全。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上市,3天后就因网络安全审查被停止新用户注册,第5天,旗下25款APP就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下架,至今仍未恢复。
无独有偶。滴滴被审查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三家公司也遭遇网络安全审查。为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同样停止新用户注册。
互联网时代,许多科技企业都离不开数据和流量,谁的数据多、流量大,谁的市场就庞大、用户画像就精准,估值也就更高。
对这类企业的监管,首先要严格限制其数据获取的行为是否合法,其次是明确数据采集的内容是否越界,最后是保证数据信息的存放是否安全。否则,一旦外泄就是巨大的灾难。
制造业:加速数智转型,培育“专精特新”
“在数字化经济的战场里,上半场的主角是互联网公司,下半场里互联网公司要甘于做配角,积极参与到产业互联网的建设中。”这是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的表态。
2021年年初,《中国企业家》曾以连续两期封面,报道了电商巨头、制造业领军企业、科技公司对传统工厂的抢夺和改造。
在这场数智化转型的“工厂革命”中,有着浓厚制造基因、熟悉工业流程和场景的制造业企业更易抵挡外来冲击并且实现华丽转身。
2021年,制造业大热的还有“专精特新”。这个描述中小企业特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有名词,正越来越受到高层重视。
2021年年初,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为“专精特新”企业畅通了融资渠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专门提到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系列举措的背景,是制造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它本质上不是企业概念,而是产品概念。只有产品真正做到了“专精特新”,企业才可能在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防止恶化崩盘,坚定“房住不炒”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2021年12月22日晚间,恒大发布公告,表示正在调动广泛资源,努力化解集团危险。同时提醒股东和股民,在买卖其股票时“需要审慎行事”。
这段行文的确让人唏嘘。明眼人都知道,恒大的窟窿太大,纾困殊为不易。央行对其风险成因定调很明确:“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
恒大的危机其实早有征兆。同病相怜的还有四川地产一哥蓝光发展,其陨落的主因是快速扩张时疏于质量管控及城市战略布局失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享受了多年发展红利之后,房地产业终于体会到了积债难还。
作为受政策影响非常深远的行业,保持定力、关注风向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表述,都值得房地产企业细细体会。而房地产税开始改革试点,更是不可忽视的焦点。
消费:泡沫易被戳破,情绪左右购买
2021年上半年,拉面、咖啡、新烘焙、低度酒等新消费赛道,资本疯狂入局、创业公司扎堆。
但仅仅几个月时间,盛况便急转直下。大牌如完美日记、奈雪的茶、泡泡玛特等,股价相较于历史高点均发生腰斩。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认为,是消费领域的泡沫被戳破和修正,导致行业变冷、投资热度下降。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新冠疫情后居民消费意愿仍显著低于疫情之前。虽看好2022年经济增长,但从债务压力和疫情冲击的角度看,未来我国消费大概率只会延续温和修复。
都说得年轻人得天下,2021年发生的一系列品牌“翻车”、被抵制或道歉事件,再次验证情绪在年轻人的购买行为中助力不小。作为反例的是,鸿星尔克因为在河南水灾中捐赠5000万物资被网友顶上热搜,并且引发线下疯狂购买热潮,抖音直播2天“野性消费”近2亿元,值得企业的营销部门研究。
相对于线上购物的热闹非凡,曾经的家电霸主苏宁陷入严重亏损和资金链危机,创始人张近东迫不得已放弃控制权。而缺席竞争12年的国美掌门人黄光裕重出江湖,虽然动作不断,但想恢复昔日荣光殊非易事。
投资:教育回归本质,趋势决定赛道
2021年最为惨烈的赛道莫过于教培。
从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共发生230多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了惊人的超680亿元。但2021年7月24日晚间,酝酿了半年多的“双减”政策靴子落地,监管力度之强、覆盖范围之广,顿时让行业重新洗牌。教育部称,目前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逾八成。
“分手总该体面,离场未必黯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将8万套课桌椅捐给农村孩子,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在线上向2万名离职员工鞠躬致歉。
感动之余也应看到:教育的本质毕竟是育人而非生意,更不能助推焦虑和内卷。况且政策早有预警,这个结局更像是必然而非突然。睿智如曹德旺者,选择的是投资100亿元建设福耀科技大学,为制造业培养高端人才。
2021年也无疑是碳中和元年,红杉中国、高瓴资本、IDG、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都在布局,并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据统计,仅上半年碳中和一级市场的投资规模就达到了405.29亿元。
硬科技也是2021年资本市场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接纳了转道而来的资金。而Facebook改名Meta、从社交媒体转型元宇宙,更是让这一旧概念陡然升温,引来一波国内的跟随热潮。
数字经济专家于佳宁在其新作《元宇宙》一书中称:元宇宙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全真、全新的数字世界。它将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生活与社会生活、数字资产与实物资产、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五大融合,让现实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个数字世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写在最后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其实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尝试循迹既成的事实和既定的方略,管窥可能的发展方向。
2021年有一个特别的日子——12月02日。因为正反念都一样,被定义为“世界完全对称日”。它更像是一个隐喻:历史和今天互为镜像,今天和未来也互为镜像。
撕裂的应该弥合,脱缰的应该回笼。
2022,祝福企业和企业家们都能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创投圈的2021年:残酷的演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