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的经历让一些创业者变得谨慎怯懦,另一些却仍然野心勃勃,随时准备重新出发
创业项目被一家大型旅游在线服务商收购之后,“一哈旅行”合伙人陈昊在这家公司短暂工作了1个月。
办公地点是东四环一处产业园,他的工位三面围着高大的木板,墙上贴着“不能大声说话”的标语,一次不带工牌罚款100元。入职当天,管理员还发给他一个落满灰尘的国产电脑。
“我说我不领,我用自己的就好了。他说不能不领。我说把这个给别人。他说不行,必须给你。”陈昊回忆。
他后来领了这台电脑,锁进了柜子里。“对上不对下,整体都是那样。” 陈昊评价这家公司。
陈昊的创业项目,做的是海外的中文用车服务。创始人是他在前东家的领导。2015年底,他们在资本寒冬中拿到了300万天使轮融资,开始创业。
“当时想的很明白,无非就是1年。(失败了)就是损失了1年的薪水而已。”陈昊说。
他们后来坚持了11个月。去年底,项目卖给这家OTA,估值不高,但也赚回了不止1年的薪水。对方为了挽留创始团队,还给了他期权。
但这并没能令陈昊对这家公司的印象稍微好一点。入职1个月,他就离职去了另一家公司,离职证明开了3个月。
始于2015年的资本寒冬,冻死了创业大潮中的大部分项目。在资金链断裂、团队解散,项目卖掉或关停后,创业者都去哪了?
有一大部分人回到了大公司,重新成为了打工者。
创业是职场加分项。在企业HR眼中,创业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打破常规,能够承受高压,并且大部分都是工作狂——在他们认为有价值、感兴趣的事情上。
回到大公司的创业者,重新调整好了打工的心态,经历团队间的磨合。最重要的,他们需要接受并适应职场的规则。
创业失败的经历,让一些创业者变得谨慎,安于大公司的稳定。另一些却仍然野心勃勃,随时准备重新出发,去实现自我价值、财富梦,或是即便只是为了创业的自由和刺激感。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1
岳建雄:从“你好我好大家好”,到“变狠”
创业项目:移动医疗项目“e陪诊”
现在任职: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
岳建雄起初并没打算创业,更没打算做移动医疗。他那个时候还是搜狐新闻客户端总经理,今日头条邀请他出任副总,条件是高薪加股权,当时这家公司估值5亿美元。岳建雄原本计划的是一次“跳槽”,但张朝阳极力反对,扛出了竞业协议。这个时候,来自传统医疗行业的一些机会找到岳建雄,希望在孵化移动医疗的创业项目。“跳槽”这才衍变成“创业”。
岳建雄的项目从陪诊的角度切入,整合护士、病人、医院三方的资源——这原本是个讲得通的故事,直到创业半年后,岳建雄发现,这个市场根本就切不下去,因为医疗对于资源的依赖太重了。
听说“e陪诊”熬不下去了,凤凰网CEO刘爽向岳建雄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出任副总裁及新闻客户端总经理。他来的正及时。岳建雄的创业进入瓶颈期,正打算回归自己擅长的资讯领域。
2016年中,门户网站受到今日头条的冲击,凤凰网的数据持续下沉。岳建雄加入后,带领新闻客户端开始业务转型。
改革的一个方向是由内容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向今日头条靠拢。原本凤凰新闻客户端有100多个编辑,40多个程序员。岳建雄重新调整了人员配比,编辑裁剪到20多个,负责原创内容。技术团队扩充到100多人。
60%的员工主动离职了,包括直接向他汇报的7、8个总监,整个部门发生剧烈的人事震荡。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岳建雄希望看到的,他要改革,就得大量启用新人,重塑这家公司的基因。
创业归来,岳建雄感觉自己的心变“狠”了,也更加无所畏惧。处于职场食物链的顶端,他不必像职场新人那样,把过多精力集中在人际关系。恰恰相反,创业反而让他更看重结果。入职凤凰网快1年了,岳建雄几乎没和任何一位高管单独吃过饭。他评价自己从前工作的心态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在创业之后,“我没什么顾忌。我来就是想做成事,不需要搞关系。”
岳建雄还从创业公司带过来几个人到凤凰网。他们带头像创业者一样地工作。岳建雄刚来凤凰网的时候,员工每天6点钟准时下班。现在,很多人晚上9点还在加班。
渠道部门的一名员工,负责晚间应用商店的竞价排名,有一次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推荐位,凌晨2点还守在电脑旁。第二天还向同事炫耀,“我昨天3块钱就拿到用户了。头条(的人)2点钟没抗住,睡倒了,我没睡倒。”
岳建雄感恩这样的员工,并决心为他们争取足够的激励。几天前,他为了给本部门员工争取期权,和管理层大吵一架。如今带领凤凰网新闻客户端就像是他的第二次创业,辛苦培养起来的干将,他要把他们都留住。
但岳建雄基本不会考虑,再像2、3年前一样盲目地开始从0创业了。70后的他没有年轻创业者那么多试错的机会,他还有家庭要养,不得不为自己留退路。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岳建雄将全民创业的大潮形容为创业者的一次“上山下乡”。回顾往昔,“你不裹挟在里面很难。不创业都被人瞧不起。”岳建雄说。他认为自己创业的动机,就是资本驱动下的一次“虚荣心作怪”。
亏欠了投资人和员工,是岳建雄创业以来最大的心病。他靠着圈子里的名望挖人,最终却辜负了他们的信任。每当身边有熟识的创业者融到资,他就不自觉地在心里想,“这些兄弟跟我没拿到钱,跟他拿到了。”
这种精神负担让岳建雄骑虎难下。一方面,随着业务陷入僵局,“你内心里很可能(对项目)已经判死刑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咬牙坚持,“如果做没意义的事情,耗费那么多投资人的钱,耗费跟你混的人的青春,觉得很对不住。”岳建雄说。
“创业是为了把事情做成,有回报。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事情做不成,你创业干嘛,为了当个CEO?”现在,岳建雄说。
2
罗诗雨:“能屈能伸”
创业项目:音乐K12教育项目“为艺”
曾任职:乐视市场部
作为“合伙人”加入创业项目“为艺”前,罗诗雨在公关公司工作过3年。那个时候,她站在商业链条的末端,无法理解市场活动背后的商业本质。
创业为罗诗雨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项目瞄准音乐教育市场,试图整合音乐院校的教师资源,向K12学生提供授课服务。这个项目,后来在资本寒冬中因为投资方跳票、融资耗尽死去了。创始人还在坚持转型,罗诗雨却选择回到了大公司。
她原本就没指望看着公司上市。“我可能现实一点,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公司能够被收购,或是融到哪一轮算哪一轮,我想要的就达到了。”
罗诗雨去了乐视视频上班。2016年初的乐视还一片风平浪静。没有资金链危机,市场费用也还充足,隔不久就有一场发布会。罗诗雨认为,相比于BAT,乐视更像是一家“市场营销驱动”的公司。她和同事一起搞晚会,请明星,谈合作方,做跨界营销。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重新回到大公司,罗诗雨认为这是对她个人能力短板的再补充。
创业是一个持续输出的过程,她毕竟还年轻,欠缺管理经验,大项目上的操盘经验也不足。而这些素质,只有在大公司能得到锻炼。
但重新成为一名大公司的普通白领,她又感到一种落差感。创业的时候,她每天见的都是创始人、合伙人,谈几千万的融资,“那个阶段,你感觉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有可能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能得到结果。”
到了大公司,她手里负责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细小而具体的。
罗诗雨还认为,创业的经历,让她在职业选择的时候面临一种尴尬:以她的资历,应聘“经理”有些浪费。应聘“总监”,年龄和管理经验又不足以服众。她后来加入乐视,去了低一级的岗位,拿着高一级的薪水。
人际关系是另一种压力。这来源于她过往与多家大公司接触的经验——一方面,“带我的人在某些经验上也许还没我多,他说的有可能是错的。”罗诗雨说。另一方面,她始终相信,大公司的生存法则,70%在谋人,30%在做事。
“也许你把事情做对了,反而你就错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罗诗雨说。她认为相比于创业公司,大公司的职场规则更加复杂。但同时她也认同理解、应对这种复杂性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学会了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管理‘人’。你要能屈能伸,用一个平常心看待不同人。”罗诗雨说。
3
陈昊:“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成为一种惯性
创业项目:海外用车服务“一哈旅行”
目前任职:ofo运营总监
把项目卖给OTA之后,陈昊得到几十万现金,还有50万股股票。按照当时的估值,这些股票价值500万。就个人而言,陈昊创业得到的回报其实不差。
陈昊不太看好这家OTA的未来,因此并不准备在这里长期待下去,等待500万的价值兑现。“真正装在兜里的才叫钱。”
在那家OTA象征性地工作了一个月,陈昊托华平的投资人介绍,认识了ofo创始人戴威。
那个时候,共享单车的战火已经燃起,摩拜和ofo相继拿下B轮融资,处于大量招兵买马的阶段。陈昊认同出行的大方向,也得到了戴威的认可。不久之后,他成为ofo的运营总监,是这家公司的前150名员工,有期权。
或许是因为ofo也正处于成长期,陈昊发现,自己来到这家公司上班,还保持着创业者的工作节奏。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7、8点下班,1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陈昊适应这种工作状态,这是创业对他的改变,“无论你是创业还是上班,你都用创业那10个月的状态来做。人活着就是创业,我觉得每天都在创业。”
有一次,陈昊在公司走廊里遇到一个访客,没有佩戴员工工牌,像逛街一样,没什么目的性地在走廊里游荡。陈昊路过刚好看到这一幕警惕了起来,他把这个“陌生人”拦下来,询问她的身份,并一路“护送”到前台,交给保安做访客登记。
“其实这跟我没关系。”陈昊对36氪说。他负责单车的城市运营,与公司安保部门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共享单车大战正酣,两家都在提防竞争对手搞“小动作”,提高戒备总不会错。
这是一种只有创过业的人才能理解的职业自觉:他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为本职工作范畴以外的大小诸事操心。
“这是一个连贯的。你不能说,原来创业是我自己的事,这是ofo的事。就是一个惯性,融入到你的血液里面去了。”陈昊说。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但创业期间时常发作的焦虑感,在他回到公司上班之后,的确是和体重一同下降了。日常的压力虽然还是存在,但“回到家就好了。”
陈昊认为,自己还是可能会再一次创业。积累了一次失败的经验,他也学会了如何把一个项目从头做起来,相信再度出发,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再次创业的内心驱动力,40%来源于实现财富梦,60%是希望真正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创业好像会上瘾,“它是一种荷尔蒙。”陈昊说。
上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让陈昊总结了一条宝贵教训:在能拿到钱的时候,一定要多拿一些钱。
创业之初,在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北京菜馆,他和前东家的老板一起吃过一次饭。那个时候,这位老领导有意投资他们700万,但要求占股70%。陈昊和创始人都不同意。
“觉得70%是大股东,我们持一点小股份在打工。”陈昊说。
后来融资困难的时候,他总禁不住会想,如果当初拿了这700万,可能公司就会成长到50人,用补贴把数据跑过1000单,支撑到A轮融资,就更有机会成功。对于创业者而言,大股东的话语权并没那么重要,因为只有成功,股份才有机会兑现。
“不要想着一定要成。你先run起来,经验是你自己的。20多岁不要想太远,现在你觉得划算就干。”陈昊说。“你不要指望一个事能成,他只是你的一个人生经历而已。先跑起来,跑到哪都可以。”
创业项目被一家大型旅游在线服务商收购之后,“一哈旅行”合伙人陈昊在这家公司短暂工作了1个月。
办公地点是东四环一处产业园,他的工位三面围着高大的木板,墙上贴着“不能大声说话”的标语,一次不带工牌罚款100元。入职当天,管理员还发给他一个落满灰尘的国产电脑。
“我说我不领,我用自己的就好了。他说不能不领。我说把这个给别人。他说不行,必须给你。”陈昊回忆。
他后来领了这台电脑,锁进了柜子里。“对上不对下,整体都是那样。” 陈昊评价这家公司。
陈昊的创业项目,做的是海外的中文用车服务。创始人是他在前东家的领导。2015年底,他们在资本寒冬中拿到了300万天使轮融资,开始创业。
“当时想的很明白,无非就是1年。(失败了)就是损失了1年的薪水而已。”陈昊说。
他们后来坚持了11个月。去年底,项目卖给这家OTA,估值不高,但也赚回了不止1年的薪水。对方为了挽留创始团队,还给了他期权。
但这并没能令陈昊对这家公司的印象稍微好一点。入职1个月,他就离职去了另一家公司,离职证明开了3个月。
始于2015年的资本寒冬,冻死了创业大潮中的大部分项目。在资金链断裂、团队解散,项目卖掉或关停后,创业者都去哪了?
有一大部分人回到了大公司,重新成为了打工者。
创业是职场加分项。在企业HR眼中,创业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打破常规,能够承受高压,并且大部分都是工作狂——在他们认为有价值、感兴趣的事情上。
回到大公司的创业者,重新调整好了打工的心态,经历团队间的磨合。最重要的,他们需要接受并适应职场的规则。
创业失败的经历,让一些创业者变得谨慎,安于大公司的稳定。另一些却仍然野心勃勃,随时准备重新出发,去实现自我价值、财富梦,或是即便只是为了创业的自由和刺激感。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1
岳建雄:从“你好我好大家好”,到“变狠”
创业项目:移动医疗项目“e陪诊”
现在任职: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
岳建雄起初并没打算创业,更没打算做移动医疗。他那个时候还是搜狐新闻客户端总经理,今日头条邀请他出任副总,条件是高薪加股权,当时这家公司估值5亿美元。岳建雄原本计划的是一次“跳槽”,但张朝阳极力反对,扛出了竞业协议。这个时候,来自传统医疗行业的一些机会找到岳建雄,希望在孵化移动医疗的创业项目。“跳槽”这才衍变成“创业”。
岳建雄的项目从陪诊的角度切入,整合护士、病人、医院三方的资源——这原本是个讲得通的故事,直到创业半年后,岳建雄发现,这个市场根本就切不下去,因为医疗对于资源的依赖太重了。
听说“e陪诊”熬不下去了,凤凰网CEO刘爽向岳建雄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出任副总裁及新闻客户端总经理。他来的正及时。岳建雄的创业进入瓶颈期,正打算回归自己擅长的资讯领域。
2016年中,门户网站受到今日头条的冲击,凤凰网的数据持续下沉。岳建雄加入后,带领新闻客户端开始业务转型。
改革的一个方向是由内容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向今日头条靠拢。原本凤凰新闻客户端有100多个编辑,40多个程序员。岳建雄重新调整了人员配比,编辑裁剪到20多个,负责原创内容。技术团队扩充到100多人。
60%的员工主动离职了,包括直接向他汇报的7、8个总监,整个部门发生剧烈的人事震荡。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岳建雄希望看到的,他要改革,就得大量启用新人,重塑这家公司的基因。
创业归来,岳建雄感觉自己的心变“狠”了,也更加无所畏惧。处于职场食物链的顶端,他不必像职场新人那样,把过多精力集中在人际关系。恰恰相反,创业反而让他更看重结果。入职凤凰网快1年了,岳建雄几乎没和任何一位高管单独吃过饭。他评价自己从前工作的心态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在创业之后,“我没什么顾忌。我来就是想做成事,不需要搞关系。”
岳建雄还从创业公司带过来几个人到凤凰网。他们带头像创业者一样地工作。岳建雄刚来凤凰网的时候,员工每天6点钟准时下班。现在,很多人晚上9点还在加班。
渠道部门的一名员工,负责晚间应用商店的竞价排名,有一次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推荐位,凌晨2点还守在电脑旁。第二天还向同事炫耀,“我昨天3块钱就拿到用户了。头条(的人)2点钟没抗住,睡倒了,我没睡倒。”
岳建雄感恩这样的员工,并决心为他们争取足够的激励。几天前,他为了给本部门员工争取期权,和管理层大吵一架。如今带领凤凰网新闻客户端就像是他的第二次创业,辛苦培养起来的干将,他要把他们都留住。
但岳建雄基本不会考虑,再像2、3年前一样盲目地开始从0创业了。70后的他没有年轻创业者那么多试错的机会,他还有家庭要养,不得不为自己留退路。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岳建雄将全民创业的大潮形容为创业者的一次“上山下乡”。回顾往昔,“你不裹挟在里面很难。不创业都被人瞧不起。”岳建雄说。他认为自己创业的动机,就是资本驱动下的一次“虚荣心作怪”。
亏欠了投资人和员工,是岳建雄创业以来最大的心病。他靠着圈子里的名望挖人,最终却辜负了他们的信任。每当身边有熟识的创业者融到资,他就不自觉地在心里想,“这些兄弟跟我没拿到钱,跟他拿到了。”
这种精神负担让岳建雄骑虎难下。一方面,随着业务陷入僵局,“你内心里很可能(对项目)已经判死刑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咬牙坚持,“如果做没意义的事情,耗费那么多投资人的钱,耗费跟你混的人的青春,觉得很对不住。”岳建雄说。
“创业是为了把事情做成,有回报。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事情做不成,你创业干嘛,为了当个CEO?”现在,岳建雄说。
2
罗诗雨:“能屈能伸”
创业项目:音乐K12教育项目“为艺”
曾任职:乐视市场部
作为“合伙人”加入创业项目“为艺”前,罗诗雨在公关公司工作过3年。那个时候,她站在商业链条的末端,无法理解市场活动背后的商业本质。
创业为罗诗雨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项目瞄准音乐教育市场,试图整合音乐院校的教师资源,向K12学生提供授课服务。这个项目,后来在资本寒冬中因为投资方跳票、融资耗尽死去了。创始人还在坚持转型,罗诗雨却选择回到了大公司。
她原本就没指望看着公司上市。“我可能现实一点,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公司能够被收购,或是融到哪一轮算哪一轮,我想要的就达到了。”
罗诗雨去了乐视视频上班。2016年初的乐视还一片风平浪静。没有资金链危机,市场费用也还充足,隔不久就有一场发布会。罗诗雨认为,相比于BAT,乐视更像是一家“市场营销驱动”的公司。她和同事一起搞晚会,请明星,谈合作方,做跨界营销。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重新回到大公司,罗诗雨认为这是对她个人能力短板的再补充。
创业是一个持续输出的过程,她毕竟还年轻,欠缺管理经验,大项目上的操盘经验也不足。而这些素质,只有在大公司能得到锻炼。
但重新成为一名大公司的普通白领,她又感到一种落差感。创业的时候,她每天见的都是创始人、合伙人,谈几千万的融资,“那个阶段,你感觉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有可能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能得到结果。”
到了大公司,她手里负责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细小而具体的。
罗诗雨还认为,创业的经历,让她在职业选择的时候面临一种尴尬:以她的资历,应聘“经理”有些浪费。应聘“总监”,年龄和管理经验又不足以服众。她后来加入乐视,去了低一级的岗位,拿着高一级的薪水。
人际关系是另一种压力。这来源于她过往与多家大公司接触的经验——一方面,“带我的人在某些经验上也许还没我多,他说的有可能是错的。”罗诗雨说。另一方面,她始终相信,大公司的生存法则,70%在谋人,30%在做事。
“也许你把事情做对了,反而你就错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罗诗雨说。她认为相比于创业公司,大公司的职场规则更加复杂。但同时她也认同理解、应对这种复杂性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学会了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管理‘人’。你要能屈能伸,用一个平常心看待不同人。”罗诗雨说。
3
陈昊:“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成为一种惯性
创业项目:海外用车服务“一哈旅行”
目前任职:ofo运营总监
把项目卖给OTA之后,陈昊得到几十万现金,还有50万股股票。按照当时的估值,这些股票价值500万。就个人而言,陈昊创业得到的回报其实不差。
陈昊不太看好这家OTA的未来,因此并不准备在这里长期待下去,等待500万的价值兑现。“真正装在兜里的才叫钱。”
在那家OTA象征性地工作了一个月,陈昊托华平的投资人介绍,认识了ofo创始人戴威。
那个时候,共享单车的战火已经燃起,摩拜和ofo相继拿下B轮融资,处于大量招兵买马的阶段。陈昊认同出行的大方向,也得到了戴威的认可。不久之后,他成为ofo的运营总监,是这家公司的前150名员工,有期权。
或许是因为ofo也正处于成长期,陈昊发现,自己来到这家公司上班,还保持着创业者的工作节奏。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7、8点下班,1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陈昊适应这种工作状态,这是创业对他的改变,“无论你是创业还是上班,你都用创业那10个月的状态来做。人活着就是创业,我觉得每天都在创业。”
有一次,陈昊在公司走廊里遇到一个访客,没有佩戴员工工牌,像逛街一样,没什么目的性地在走廊里游荡。陈昊路过刚好看到这一幕警惕了起来,他把这个“陌生人”拦下来,询问她的身份,并一路“护送”到前台,交给保安做访客登记。
“其实这跟我没关系。”陈昊对36氪说。他负责单车的城市运营,与公司安保部门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共享单车大战正酣,两家都在提防竞争对手搞“小动作”,提高戒备总不会错。
这是一种只有创过业的人才能理解的职业自觉:他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为本职工作范畴以外的大小诸事操心。
“这是一个连贯的。你不能说,原来创业是我自己的事,这是ofo的事。就是一个惯性,融入到你的血液里面去了。”陈昊说。
创业者回到大公司,创业中学到的那些事
但创业期间时常发作的焦虑感,在他回到公司上班之后,的确是和体重一同下降了。日常的压力虽然还是存在,但“回到家就好了。”
陈昊认为,自己还是可能会再一次创业。积累了一次失败的经验,他也学会了如何把一个项目从头做起来,相信再度出发,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再次创业的内心驱动力,40%来源于实现财富梦,60%是希望真正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创业好像会上瘾,“它是一种荷尔蒙。”陈昊说。
上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让陈昊总结了一条宝贵教训:在能拿到钱的时候,一定要多拿一些钱。
创业之初,在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北京菜馆,他和前东家的老板一起吃过一次饭。那个时候,这位老领导有意投资他们700万,但要求占股70%。陈昊和创始人都不同意。
“觉得70%是大股东,我们持一点小股份在打工。”陈昊说。
后来融资困难的时候,他总禁不住会想,如果当初拿了这700万,可能公司就会成长到50人,用补贴把数据跑过1000单,支撑到A轮融资,就更有机会成功。对于创业者而言,大股东的话语权并没那么重要,因为只有成功,股份才有机会兑现。
“不要想着一定要成。你先run起来,经验是你自己的。20多岁不要想太远,现在你觉得划算就干。”陈昊说。“你不要指望一个事能成,他只是你的一个人生经历而已。先跑起来,跑到哪都可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创业时怎么应对问题
下一篇: 创业者如何有效的讲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