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台湾,在街头好几次遇见顺丰的送货车,这让我好生惊讶。
后来留意了一下,发现顺丰快递在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韩、俄罗斯都已经开设了自营网点,其在海外街头偶遇的概率,大概只会低于华为。 顺丰这个神秘的镖局,到底是怎么默默做起来的呢,这一直让我很好奇。趁着今天顺丰上市公告的发布,终于让人们得以一窥其内幕。
首先看看家产。
截至2015年底,顺丰资产规模达到了347亿元,拥有12万名员工,旗下拥有全货机45架,其中自有货运飞机30架,根据规划,三年后顺丰自有货机将超过50架。此外还有自有车辆1.5万辆、房屋建筑199处,将近35万平方米。
直接看数字没什么概念,让我们对比一下“四通一达”中比较大的两家:圆通和申通。
圆通目前资产为61亿元,员工22万名,自有、租赁飞机共7架,陆路运送收派车辆3.2万辆。而申通目前资产为28亿元,员工30万名,没有飞机。
就家底而言,顺丰和他的对手们已经拉开了质的距离。
接着看看价格。
2015年,圆通号称快递量全行业第一,总计发送了30.3亿件快递,换来121亿元的收入,平均一件不到4元;申通平均一件甚至低至2.92元。
而顺丰呢?——平均单价超过28元。
当然,由于圆通和申通是加盟制,如果按照比例计算的话,每单收入仍然只有顺丰的一半左右。
最后看看品牌口碑。
在快递界,通常只有顺丰和其他快递两类,就像手机界,只有苹果和其他手机两类一样。口碑这回事,我说了不算,得有数据来佐证。
国家邮政局每个月都会发布一份“主要快递企业的申诉率表”,以上个月,也就是2016年4月份的投诉率来看,每一百万件快递,天天快递的投诉率为20.84件,国通是15.17件,申通是14.11件,中通是7.88件,韵达是6.69件,邮政EMS是5.91件,圆通是5.13件。
顺丰是多少呢?——答案是1.74件。
简单来说,顺丰和其他快递公司简直就像不是处于同一个维度的,无论资产、单品价格,还是品牌口碑,都处于碾压式的优势地位。
既然这样,顺丰又为什么要上市呢?其总镖头王卫又是如何默默将其做大的呢?
顺丰创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期间经历过三次重要转型,这一切都与王卫的眼光和魄力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次转型:【收权直营】。
1998年,申通开始推行加盟制,这一方式以其低成本的优势迅速在全国风靡,应者云集。那时候的顺丰,已在珠三角站住脚跟,很快也跟风模仿而去。不过仅仅过了一年,王卫就停止了加盟政策,要求全部收回网点,坚持直营发展。据说当时谈判并不顺利,一度还被人身威胁。
但王卫坚持住了。加盟与直营,今天两者的优劣势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前者成本低,扩张快,但是口碑不佳,更适合低端市场的占领;后者管理严格,培训好,服务优质,但是成本高,更适合高端市场的发展。正是模式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两者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可以说,顺丰今日与众不同的气质,完全有赖于王卫当年的长远眼光,和尽早转向的魄力。
难道四通一达们看不到加盟制的缺陷吗?肯定不是的,但是一来,两相权衡,他们更看重市场份额的影响力,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家们的普遍抉择;二来,这么多年积重难返,要想再收加盟商们的权,其难度要比十年前只怕高出数十倍,回不去了。
第二次转型:【IT技术】
2003年顺丰开始引入手持终端扫码设备,简称巴枪,这玩意可以同步快递数据,运费结算,拍照,查收派件范围,简直就是一部智能手机。2003年啊,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智能手机为何物呢,中移动的数据网络也不过刚刚开通,而顺丰从韩国采购的第一代设备,每台要7000元,真是下了血本了。
除此之外,还有全自动化的分拣系统,配置GPS的运输车,可以说,顺丰的IT系统是武装到牙齿的。这套体系到底花了多少钱,作为外人也很难查询得到,不过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让人目瞪口呆,深深的敬佩王卫的眼光之长远。
正是这套先进IT系统的布置,让顺丰与其他快递公司的安全性和派送效率有了光年的差距,如果说,四通一达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话,顺丰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两者对决的胜负,早在王卫作出决策的那一刻已经落定。
第三次转型:【飞机和转运中心】
顺丰从2009年开始买飞机,至今已经有30架,并且在中部的湖北鄂州买下了一座机场,作为全国的物流转运枢纽。而作为头号竞争者,圆通的第一架飞机直到六年之后才姗姗来迟。
这种魄力,使得顺丰能够以三维攻击“四通一达”的二维部队,“速度快”的口碑就此在江湖上扬名,护城河也牢牢的树立了起来。
你看,这三次转型——
第一次直营,形成集团军与游击队的对决,树立“服务”口碑;
第二次IT技术,形成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对决,树立“安全”口碑。
第三次买飞机,形成三维对二维的打击,树立“速度”口碑。
到今天,顺丰镖局的品牌已经没有对手,顺丰之所以上市,绝不仅仅是为了与四通一达们的竞争,就淘宝件那块年年打价格战的红海市场,王卫根本就瞧不上,其实他的眼光已经看得更远。
他所关注的,第一个叫生鲜电商和冷链物流,也就是顺丰优选;第二个叫跨境电商和全球网络,也就是顺丰国际小包。这两个都是目前电商的新兴潮流,谁抢先吃下来,将决定未来十几年的快递行业格局。
但是这两个生意,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起来的,前者需要投资大量的冷链送货车和仓库,后者需要买更多的飞机,资金的消耗量非常巨大。
这注定了是一场资金密集型的战争,而上市,就是筹集资金的最低成本方式。
当然,在这二十多年的历史中,王卫也不是没有失败过,最近的一次就是嘿客。
2014年,顺丰一口气开了500多家线下网购社区店——“顺丰嘿客”,并称未来将投资近10亿元将其打造为总数逾3万家门店的大型社区O2O项目。到今天,这个项目已经宣告失败了,分析顺丰的财报就会发现,2013年-2015年其营收分别为270亿元,382亿元,473亿元,利润分别为18.90亿元、9.20亿元、16.23亿元。
2014年营收稳定增长,利润却意外大降,显然就是由于嘿客项目的亏损所带来的。不过这也没什么,王卫今年才45岁,还很年轻,有的是探索的资本。
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王卫如此厉害的眼光与魄力,于是从王卫的早年经历与四通一达们的对比中,我砸出了一点味道。
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空军俄语翻译,家庭教育中应该有军人的严厉,而在他7岁时,也就是1978年刚刚结束文革,他们全家就移居到香港去了。很有可能,这个家庭在文革中是受到了折磨的,不然不会这么毅然的离开大陆。
在香港的成长岁月里,由于父母的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在社会底层寻找一些低薪工作,这注定了王卫一家生活的艰难。苦难的岁月有什么意义?或许能使他更坚强,也或许只是让他不得不在又苦又累的工作中寻找生计。
不过成长在香港的王卫,使得他有机会接受了完整的西式中小学教育,这一段经历,让他比国人更早的见识了香港的服务业,见识了科技、文明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顺丰的文化总是带给人一种国际化的气质,就像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一样。
就在王卫出生两年之后,通达系的领袖聂腾飞也来到了人间,不过降临点是浙江山区的一个农村,16岁就出来杭州打工了。只有初中文化,读的书估计也不多,这就决定了眼界上与王卫的差别。
有趣的是,同样是在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厂打工的聂腾飞开始了创业,亲自押运杭州至上海之间的镖;而在顺德一家印染厂打工的王卫也开始了创业,亲自押运顺德至香港之间的镖。同样的1993年,同样的印染厂小伙计,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开始了命运的赛跑。
只是他们不知道,由于家庭与成长的背景不同,造就了两人见识的差异,选择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后来留意了一下,发现顺丰快递在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韩、俄罗斯都已经开设了自营网点,其在海外街头偶遇的概率,大概只会低于华为。 顺丰这个神秘的镖局,到底是怎么默默做起来的呢,这一直让我很好奇。趁着今天顺丰上市公告的发布,终于让人们得以一窥其内幕。
首先看看家产。
截至2015年底,顺丰资产规模达到了347亿元,拥有12万名员工,旗下拥有全货机45架,其中自有货运飞机30架,根据规划,三年后顺丰自有货机将超过50架。此外还有自有车辆1.5万辆、房屋建筑199处,将近35万平方米。
直接看数字没什么概念,让我们对比一下“四通一达”中比较大的两家:圆通和申通。
圆通目前资产为61亿元,员工22万名,自有、租赁飞机共7架,陆路运送收派车辆3.2万辆。而申通目前资产为28亿元,员工30万名,没有飞机。
就家底而言,顺丰和他的对手们已经拉开了质的距离。
接着看看价格。
2015年,圆通号称快递量全行业第一,总计发送了30.3亿件快递,换来121亿元的收入,平均一件不到4元;申通平均一件甚至低至2.92元。
而顺丰呢?——平均单价超过28元。
当然,由于圆通和申通是加盟制,如果按照比例计算的话,每单收入仍然只有顺丰的一半左右。
最后看看品牌口碑。
在快递界,通常只有顺丰和其他快递两类,就像手机界,只有苹果和其他手机两类一样。口碑这回事,我说了不算,得有数据来佐证。
国家邮政局每个月都会发布一份“主要快递企业的申诉率表”,以上个月,也就是2016年4月份的投诉率来看,每一百万件快递,天天快递的投诉率为20.84件,国通是15.17件,申通是14.11件,中通是7.88件,韵达是6.69件,邮政EMS是5.91件,圆通是5.13件。
顺丰是多少呢?——答案是1.74件。
简单来说,顺丰和其他快递公司简直就像不是处于同一个维度的,无论资产、单品价格,还是品牌口碑,都处于碾压式的优势地位。
既然这样,顺丰又为什么要上市呢?其总镖头王卫又是如何默默将其做大的呢?
顺丰创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期间经历过三次重要转型,这一切都与王卫的眼光和魄力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次转型:【收权直营】。
1998年,申通开始推行加盟制,这一方式以其低成本的优势迅速在全国风靡,应者云集。那时候的顺丰,已在珠三角站住脚跟,很快也跟风模仿而去。不过仅仅过了一年,王卫就停止了加盟政策,要求全部收回网点,坚持直营发展。据说当时谈判并不顺利,一度还被人身威胁。
但王卫坚持住了。加盟与直营,今天两者的优劣势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前者成本低,扩张快,但是口碑不佳,更适合低端市场的占领;后者管理严格,培训好,服务优质,但是成本高,更适合高端市场的发展。正是模式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两者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可以说,顺丰今日与众不同的气质,完全有赖于王卫当年的长远眼光,和尽早转向的魄力。
难道四通一达们看不到加盟制的缺陷吗?肯定不是的,但是一来,两相权衡,他们更看重市场份额的影响力,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家们的普遍抉择;二来,这么多年积重难返,要想再收加盟商们的权,其难度要比十年前只怕高出数十倍,回不去了。
第二次转型:【IT技术】
2003年顺丰开始引入手持终端扫码设备,简称巴枪,这玩意可以同步快递数据,运费结算,拍照,查收派件范围,简直就是一部智能手机。2003年啊,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智能手机为何物呢,中移动的数据网络也不过刚刚开通,而顺丰从韩国采购的第一代设备,每台要7000元,真是下了血本了。
除此之外,还有全自动化的分拣系统,配置GPS的运输车,可以说,顺丰的IT系统是武装到牙齿的。这套体系到底花了多少钱,作为外人也很难查询得到,不过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让人目瞪口呆,深深的敬佩王卫的眼光之长远。
正是这套先进IT系统的布置,让顺丰与其他快递公司的安全性和派送效率有了光年的差距,如果说,四通一达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话,顺丰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两者对决的胜负,早在王卫作出决策的那一刻已经落定。
第三次转型:【飞机和转运中心】
顺丰从2009年开始买飞机,至今已经有30架,并且在中部的湖北鄂州买下了一座机场,作为全国的物流转运枢纽。而作为头号竞争者,圆通的第一架飞机直到六年之后才姗姗来迟。
这种魄力,使得顺丰能够以三维攻击“四通一达”的二维部队,“速度快”的口碑就此在江湖上扬名,护城河也牢牢的树立了起来。
你看,这三次转型——
第一次直营,形成集团军与游击队的对决,树立“服务”口碑;
第二次IT技术,形成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对决,树立“安全”口碑。
第三次买飞机,形成三维对二维的打击,树立“速度”口碑。
到今天,顺丰镖局的品牌已经没有对手,顺丰之所以上市,绝不仅仅是为了与四通一达们的竞争,就淘宝件那块年年打价格战的红海市场,王卫根本就瞧不上,其实他的眼光已经看得更远。
他所关注的,第一个叫生鲜电商和冷链物流,也就是顺丰优选;第二个叫跨境电商和全球网络,也就是顺丰国际小包。这两个都是目前电商的新兴潮流,谁抢先吃下来,将决定未来十几年的快递行业格局。
但是这两个生意,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起来的,前者需要投资大量的冷链送货车和仓库,后者需要买更多的飞机,资金的消耗量非常巨大。
这注定了是一场资金密集型的战争,而上市,就是筹集资金的最低成本方式。
当然,在这二十多年的历史中,王卫也不是没有失败过,最近的一次就是嘿客。
2014年,顺丰一口气开了500多家线下网购社区店——“顺丰嘿客”,并称未来将投资近10亿元将其打造为总数逾3万家门店的大型社区O2O项目。到今天,这个项目已经宣告失败了,分析顺丰的财报就会发现,2013年-2015年其营收分别为270亿元,382亿元,473亿元,利润分别为18.90亿元、9.20亿元、16.23亿元。
2014年营收稳定增长,利润却意外大降,显然就是由于嘿客项目的亏损所带来的。不过这也没什么,王卫今年才45岁,还很年轻,有的是探索的资本。
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王卫如此厉害的眼光与魄力,于是从王卫的早年经历与四通一达们的对比中,我砸出了一点味道。
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空军俄语翻译,家庭教育中应该有军人的严厉,而在他7岁时,也就是1978年刚刚结束文革,他们全家就移居到香港去了。很有可能,这个家庭在文革中是受到了折磨的,不然不会这么毅然的离开大陆。
在香港的成长岁月里,由于父母的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在社会底层寻找一些低薪工作,这注定了王卫一家生活的艰难。苦难的岁月有什么意义?或许能使他更坚强,也或许只是让他不得不在又苦又累的工作中寻找生计。
不过成长在香港的王卫,使得他有机会接受了完整的西式中小学教育,这一段经历,让他比国人更早的见识了香港的服务业,见识了科技、文明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顺丰的文化总是带给人一种国际化的气质,就像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一样。
就在王卫出生两年之后,通达系的领袖聂腾飞也来到了人间,不过降临点是浙江山区的一个农村,16岁就出来杭州打工了。只有初中文化,读的书估计也不多,这就决定了眼界上与王卫的差别。
有趣的是,同样是在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厂打工的聂腾飞开始了创业,亲自押运杭州至上海之间的镖;而在顺德一家印染厂打工的王卫也开始了创业,亲自押运顺德至香港之间的镖。同样的1993年,同样的印染厂小伙计,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开始了命运的赛跑。
只是他们不知道,由于家庭与成长的背景不同,造就了两人见识的差异,选择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你应该知道的10个零成本创业案例
评论